治疗伏邪,中医有哪些妙招
白癜风皮肤病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index.html导读:今天学习治疗伏邪的几大要点。 伏邪疾病的治疗,仍然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论治。 前人总结归纳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及其各种具体的治疗方法,仍然是我们治疗伏邪疾病的主要武器。 下面介绍伏邪疾病的常用治法,虽然不出八法之外,但“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临床上治疗的一些治法又有其特殊的地方,故于下面逐一介绍。 一、专药向导,直捣募原伏邪理论认为募原为藏邪之所,为病邪之巢穴。 病邪在募原安营扎寨,滋生蔓延、发展壮大,成为伏邪疾病缠绵难愈的根源,又称为“宿根”。治疗伏邪疾病,就是要想方设法除掉病根,其一是疏利邪气,使病邪透出募原,另外就是直捣募原,毁其巢穴。 直捣募原,临床具体用药的方法: 其一是处方用药必须有直达“募原”之药为向导,开达募原,疏利邪气。 如达原饮中的草果、槟榔、厚朴,以及《得配本草》中记录的草豆蔻、常山、青皮、槟榔、厚朴、羌活等类,祛其“募原”之伏邪。 《罗氏会约医镜》说达原饮:“以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巢穴,使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 其二是考虑使用一些特殊的药物,如常山、草果、槟榔之属,捣毁其巢穴。 其三是邪伏“募原”,常常使气机不能流通,阴阳不能升降,表里壅塞,犹须时时注意疏利气机,“募原清则气皆清,表里尽解矣”(《伤寒论翼》)。 四曰邪伏“募原”,气机不畅,常有痰浊、瘀血、食滞、秽浊停聚,又当祛之、除之、逐之、化之、导之、涤之、消之。 五曰祛除“募原”之邪要注意因势利导。 六曰扶正祛邪。邪伏募原,暗耗气血,损伤脏腑。 即使在疾病的隐匿阶段,虽然症状不明显,气血的耗伤、脏腑的隐性损伤已经存在;在邪实阶段,虽然虚象不明显,而病邪对脏腑的潜在损伤在所难免。 祛除伏邪,要时时审视邪正双方消长的情况,审时度势,适时选用扶正驱邪之法。 二、放邪外出,畅通出路伏邪疾病,由于邪伏日久,常常有气机郁滞和邪*壅遏。 气机郁滞,一为病邪阻滞;一为七情所伤;一为脏腑功能损害,正虚无力升降;一为误用寒凉,冰遏气机。 故《千金方》指出:“诸病皆因血气壅塞”。 邪*壅遏,一方面邪伏募原,日久邪盛鸱张壅郁成患;伏邪疾病又常常有脏腑损伤,邪伏脏损,机体代谢缓慢,痰瘀浊*停留,壅蓄体内。 此时,驱邪外出,必须畅通出路,邪有出路,才能破壅放邪,病邪驱出,常常能收到桴鼓之效,甚至起死回生。 放邪外出,一要就近排邪;二要在邪正斗争的机转中寻找契机,因势利导;三要疏畅气机,疏利三焦,透达病邪。 《内经》“火郁发之”就是名训。 何廉臣谓:“伏邪既久,气血必伤,故灵其气机,清其血热,为治伏邪 要义。” 何廉臣所谓“灵其气机”,虽然讲的是伏气温病的治疗,其他伏邪疾病的治疗又何尝不是如此。《临证指南医案》亦指出:”唯通则留邪可拔耳。” 四要畅通出路,邪气外出的出路,有皮肤肌腠毛孔、五官九窍等等,畅通出路则能开门逐邪。 不仅是用药如此,就是外治、针灸亦要遵循这个原则,如《素问·调经论》就说:“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曲。” “放邪外出”常用的治法有下面几个方面。 泻下通便,逐邪外出。 以仲景所创诸承气汤为代表,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急腹症、慢性肾炎尿*症等邪伏于内,气机壅塞者。亦用于高血压病、急性脑血管疾病、精神疾患等等,可放胆使用。 宣泄透邪。 对病邪内伏,病势向外者,或邪伏部位较浅者,如头面、肌肤、毛发、关节等部位者。有时,病位虽然较深,但病之来路就是病之去路,也要宣透达表治疗。 疏利三焦。 三焦是水湿运化的道路,又是气机升降的通道,还是气化的场所。三焦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故《难经》说:“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主持诸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此,疏利三焦、灵其气机对于畅通邪气之出路,有重要意义。 《中藏经》指出:“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 《医寄伏阴论》说:“膜原在胸膺之内,夹脊之前,正经胃交关之所,为诸经之总会也。阴邪踞此壅遏气机,清无所生,浊无所纳,三焦表里之气血,皆为所阻。” 故治疗伏邪疾病,疏利三焦是关键。尤其是水湿停聚,痰饮内停,壅遏气机者,更要注意疏利三焦。故《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凡伤寒必究六经,伏气须明三焦。”此之谓矣。 三、分消孤邪,驱邪外出治疗多种邪气相挟为患的温病,叶天士首次提出分消孤邪的治疗方法。 在《温热论》中,对于湿热相挟为患的疾病,治疗首当祛其湿邪,湿去而不与热邪相博,则邪热易祛。 说:“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博,势必孤也矣”、“热自湿中而出,当以湿为本治”,强调“湿不去则热不除”。 对于温热类温病,风邪与热相挟,又主张“透风于热外”,也属分消孤邪的方法。 可见所谓分消,主要是使相挟作患、复合为病的病邪分开,从而使病邪孤立无援,达到各个击溃的目的,当然分消之法还包括使病邪从多渠道、分部位消散。 叶氏所创分消孤邪的方法,常常与疏利气机的治疗方法合用,疏利气机则灵动气血,使相挟为患之病邪不易聚集、壅郁,故又有分消走泄之称; 分消之法还经常与透、泄二法合用。 所谓透,是指使邪气由里向外透达,阻止病邪向里深陷而驱邪外出。所谓泄是指畅通病邪外出的通路。 治疗湿热类温病,叶氏善用分消走泄之法,用辛开苦泄之品,开上、畅中、渗(导)下,从三焦分治,使湿邪与热邪分隔而解之。 在伏邪疾病的治疗中,祛邪是 要义。分消孤邪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伏邪疾病的治疗有广阔的天地。 不但用于湿热相挟,风热相挟疾病的治疗,还用于其他六淫复合为患的疾病、痰瘀互结的疾病及气分血分皆有病邪、上、中、下三焦皆有病邪的疾病,皆宜分消其邪。 《临证指南医案》中就有“伏梁病在络,宜气血分消”之案例。 四、虫类搜剔,伏邪缓攻叶天士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络病学说,并且提出了邪伏支络的假说,邪伏支络,往往疾病荏苒,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谓:“邪与气血混成一所,汗、吐、下无能分其邪。” 叶氏又说:“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这是因为邪伏支络,正邪混处,发为络病,治疗困难,汗吐下无能分其邪,扶正祛邪也无能为力,不是一般攻补之法所能治疗,常常陷入几难的境地。 《临证指南医案》又说:“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益。” 此种情况,只考虑攻邪,“攻坚过急,药先入胃,徒致后天气乏”,只治其末,未治其本,徒伤正气,反而使病邪日渐痼结,邪伏日深,病情日重,缠绵难愈。 对此,叶天士总结出伏邪缓攻的策略。 《临证指南医案》说:“疟邪久留,结聚血分成形,仲景有缓攻通络方法可宗……必疏补两施,盖缓攻为宜”,“用攻法宜缓宜曲”。 然而,邪伏支络,又非一般的扶正攻邪药物所能胜任,叶氏指出:“深虑邪与气血混成一所,汗吐下无能分其邪耳,后汉张仲景,推广圣经蕴奥。 谓疟邪经月不解,势必邪结血中,有癥瘕疟母之累瘁,制方鳖甲煎丸,方中大意取用虫蚁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 盖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开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 病邪深伏,*根深藏,必仗虫蚁蠕动之物,峻烈之品,才能松动病根。 用峻烈之药,又怎么说是缓攻呢?叶天士认为峻药制丸,可以达到峻药缓图的目的。 他说:“攻法必用丸以缓之,非比骤攻暴邪之治,当用稳法。” 此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石寿棠《医原》说:“欲其缓化,则用丸药,取丸以缓之之义”,“若不知络病宜缓通治法,或妄用急攻,必犯癥瘕为蛊之戒”。 五、邪结病痼,痰瘀*并治缠绵难愈的顽症痼疾,邪伏脏损,多有内生之*蓄积,并且与痰瘀等病理产物互结,相挟为患。 痰瘀*等内生之邪又互相影响,相互滋生,狼狈为奸,所以伏邪疾病每多痰瘀*。 痰瘀互化,前面已论及,痰一旦形成,胶着黏腻,滞塞脉络,导致血瘀,瘀血又易生痰,痰瘀常常间夹为患。关于*邪,此处主要指内生之*。 《金匮要略心典》说:“*,邪气蕴结不解之谓”。 中医理论认为,*邪为患具有凶、顽、难、痼的特点,易与痰瘀相挟为病。 痰瘀久蓄,容易化*,*寓于邪,*随邪生;另一方面,*邪内壅,气血不畅,瘀由*起,痰由*生。 内生之*多指人体内代谢产物堆积,如现代医学中的渗出物、*性氧自由基、酸中*、炎症介质、细胞*素等等。 因此可以说变由*起,*能伤阴耗气、害人脏真,腐肉伤血,损伤脏腑器官,*可生热。 *邪常常与痰瘀诸邪胶结,*根深藏,疾病根深蒂固,为害尤甚。 治疗当痰瘀*并治,具体用药又要根据邪踞部位、痰瘀*之因果关系和孰轻孰重,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六、一病一药,以物制气中医治疗疾病很少考虑对抗式的治疗,但亦有例外,如《温疫论》在提出杂气(戾气、疫气、*气)伏于膜原致病和主张祛邪的见解的同时,又提出了针对病原进行治疗的设想。 指出:“唯其不知何物之能制,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决之。嗟乎!即三法且不能尽善,况乃知物乎?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矣。” 拮抗治疗虽然不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流,但自古已有之,如常山、青蒿截疟,使君子、雷丸杀虫等等。 中医以物制气的方法仍然应该发扬光大,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的青蒿素、三氧化二砷(砒霜制剂)等,就已经成为治疗伏邪疾病非常有效的以物制气的药物。 七、邪踞募原,开达伏邪邪伏募原,伏而未发,能与人相安于不觉。 由于中医辨析病因主要是通过“审证求因”的方法,因此,伏而未发的疾病临床诊断是很困难的。 包括伏邪疾病治疗后余邪未尽,残留募原阶段,“炉烟已熄”但“灰中有火”,此时要判断病邪残留,并非易事。 再者,中医诊察病候主要通过医者的感官去体察,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一定差异,医者的诊断经验对于伏邪的判断也很重要。所以,要在较早的阶段发现疾病和在疾病的恢复期发现伏邪确实是不容易。 《瘦吟医赘》说邪伏体内,“病不发则相安于不觉”,同时又认为:“盖伏气虽隐于无形,终为病气,气尚有迹”,并说:“不能医无形之病,非至医也”,为医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今天,隐于无形之伏气除了运用中医传统的诊查方法,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帮助检测,然而,伏邪疾病的治疗仍然有许多难题。 邪踞募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有恃无恐,“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因此,对于伏而未发的伏邪疾病,前人常常对此无可奈何。 吴又可《温疫论》认为必待“诸证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 《临证指南医案》说:“大凡忧必伤肺,寒入背俞,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病发喘不得卧,譬之宵小,潜伏里閘,若不行动犯窃,难以强执,虽治当于病发,投以搜逐,而病去必当养正。”亦认为邪伏于内,难于治疗,必待病发才可治疗。 其实,这种观点未必正确,《内经》、《素问·疟论》说:“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说明早在《内经》时代,前人就对疾病伏而未发者之治疗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以治未病为 境界。 梳理古代文献,借鉴近代临床研究的成果,我们认为,邪踞募原,仍然要宗吴又可所倡导的“逐邪为 要义”的治法。 开达募原,宣上导下,透达邪气,以透、泄、排、解为要。 如用达原饮开达膜原,用升降散疏调气机,皆能透达邪气。 《瘦吟医赘》说:”大抵治伏邪总以通阳为主,通阳非用温之谓,虽用硝、*亦通阳也;清阳旋转,节节通灵,何伏邪之不消散乎。”薛瘦吟所说的通阳,就是指宣上导下、开达气机。其次,邪伏募原,往往蕴生内*,还要配以解*。 (1)所谓透、泄、排,就是畅通出路,驱邪出外,可从腠理、诸窍达邪外出。 其要点是畅通邪气的出路,《读医随笔》说:“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透法重在向外宣透,达邪外出。多选用性味清轻而辛之品,质轻则向上向外,宣透郁邪,辛能宣通郁结,疏利气机,气清方能清宣郁热。 《时病论》说:“连翘之性升浮,竹叶生在枝上,淡豆豉之宣解,绿豆衣之清轻,皆透药也。”透法用得恰当,病情常常豁然而解。 正如《温疫论》所说:”即如炉中之火,拨开虽焰,不久自熄。”《蠢子集》亦谓:”治病透字最为先,不得透字总不沾,在表宜透发,在里宜透穿。”《未刻本叶氏医案》谓:”伏邪者,乘虚伏于里也,当从里越之。”《重订广温热论》说:”温热病,首贵透解其伏邪。”这些论述,都揭示了伏邪贵透解的治疗大法。 而泄与排尤其重视通泄六腑,邪在何脏,则泄其相表里之腑。治疗伏邪盘踞募原,又特别以泻大肠为要。 《温疫论》深有体会地说:“得大承气一行,所谓一窍通,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尽通也。向所郁于肠胃之邪,由此而下,肠胃既舒,在膜原设有所传,不尽之余邪方能到胃,乘势而下之”,“设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动之机,欲离未离之际,得大*促之而下,实为开门祛邪之法,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羁”;并认为“三承气功效俱在大*,余皆治标之品也”。 (2)解*法。 《金匮要略心典》谓:“*,邪气蕴结不解之谓。”邪伏募原日久,更容易蕴蓄化*,另外,*邪“天受”、传染,胎*遗传,都能伏于募原。 *邪常常依附其他病邪而致病,故有火*、热*、寒*(清*、阴*)、痰*、瘀*、药*、胎*、风*等等,所谓“无邪不有*”。 解*之法就是化解*邪、中和*性、拮抗*素、排泄*邪,甚至以*攻*。 寒*则温化之,并非只有清热解*一法。本草记载有解*作用者,首推甘草,而非清热解*之药,发人深思。 化瘀解*有蜈蚣、莪术、麝香、白茅根、生地、茜草、紫草、雷公藤等;除湿解*有土茯苓、绿豆、白茅根、猪苓等;化痰解*有山慈姑、*药子、薤白、天南星、白附子等;散寒解*有白附子、蜈蚣、肉桂、生姜、葱等; 祛风解*有防风、升麻等;益气解**芪、太子参、甘草等;清热解*有银花、蒲公英、野菊花、重楼、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土牛膝、贯众、马齿苋、冬瓜、丝瓜、白茅根、梨、藕、芦根等; 化积解*有阿魏、莪术、雌*、山慈姑、*药子、麝香等;辟秽解*有麝香、草果、丁香、牛*等。 解*的成方如紫金锭(首载《百一选方》,名神仙解*万病圆),其药物组成:文蛤(五倍子)90克,红芽大戟45克,山慈姑60克,续随子30克,真麝香9克,朱砂9克,明雄*9克。 以*攻*有砒霜、雄*、川乌、草乌、 、轻粉、蜈蚣等等。 八、邪伏脏损,邪正两顾病邪常常伏于正气亏虚之处,正所谓正虚之处,即是容邪之所。 同时,邪能害正,损伤脏腑,而导致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故扶正治虚与疏利透邪两顾是非常重要的。 《重订广温热论》指出:“因其人平素体虚,或宿有内伤,复感温热伏邪,不得不邪正并治,标本兼顾,于是乎有补泻合用之法,有先泻后补之法,有寓泻于补之法。” 补之目的并不只是补虚,而是通过补益药扶助正气,正盛而能胜邪。扶正祛邪大忌呆补,《瘦吟医赘》就指出,治疗伏气温病“不但大忌参、芪,即地、冬亦在所慎,以热伏既久,气雍不宣故也。观仲景用人参于‘白虎’,东垣用益气于‘清暑,治虚而仍以理邪为主,自无将来留热遗患之弊”。 因此,扶正祛邪亦讲究用药节节通灵,气血通灵,气机不阻,才无闭门留寇之患。 邪正两顾的治法亦用于伏邪溃退,微邪遗留,或伏邪小有复发。 《重订广温热论》说:“平其复遗,调其气血者,因伏邪之大势以去而余邪未解,即用小方缓方,平治复症、遗症以和解之,戴北山所谓平其亢厉是也。或用发表攻里消化,而小其剂料,参以调养,或用清凉补益,而变其汤方,易以膏散丸丹者皆是,方法甚多”。 九、外治逐邪外治疗法是中医学的瑰宝,早在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砭石治疗疾病。中医外治疗法纷繁众多,疗效确切,但在当代未引起重视,有的仅于民间少量应用,濒临失传,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提高。现将伏邪疾病常用的外治疗法介绍于下。 (1)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是最常用的外治疗法,其基本原理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从《内经》、《伤寒论》至当代,都十分重视针灸疗法的应用。在治疗伏邪疾病时,有时取其扶正祛邪的作用,有时取其调和气血的作用,有时又取其疏通经络的作用。 (2)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是用三棱针刺其穴位、脉络、指端(十宣穴)及病变部位等处,具有放邪外出、清热解*、宣通气血、疏通经络、止痛消肿、祛瘀生新的作用,广泛用于伏邪疾病的治疗。 刺血疗法治疗伏邪疾病,早在《内经》时代就有记载,刺血疗法长于调血,《素问·血气形志》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经脉》谓:“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处其血。”《素问·调经论》说:“帝曰:刺留血奈何?歧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再如疟疾、哮喘是经典的伏邪疾病,《内经》多有用刺血治疗者。《素问·刺疟》说:“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足少阳之疟……刺足少阳”。《素问·刺腰痛》:“中热而喘,刺足少阴”,《素问·藏气法时论》有“肺病者,喘咳逆气……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灵枢·杂病》:“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3)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有温阳散寒、强壮作用。治疗伏邪疾病主要用于寒邪内伏、痰饮水湿内停、阴*、寒凝积聚等病证。 《临证指南医案》说:“若夫哮症,亦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此症若得明理针灸之医,按穴灸治,尤易除根。” 艾灸疗法亦用于增强免疫、扶正驱邪,治疗乙型肝炎,还可试用于治疗艾滋病。 (4)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具有排邪外出,疏通经络等作用,并且常常与七星针刺络联合应用,刺络拔罐。如我们用刺络拔罐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疗效甚佳。拔罐时间延长,还有发泡作用,用于伏邪痼疾治疗。 (5)刺络疗法。 刺络疗法与刺血疗法相似,亦是开门逐邪之法。 若与拔罐疗法联合,刺络拔罐,则可刺络之后,借助拔罐的负压,强开外门,驱逐邪气。也是祛除伏邪的常用方法。 (6)洗浴疗法。 如丁国瑞《说疫》拟洗浴方:芫荽克,大葱(连须)克,荆芥穗、葛根、紫荆皮、防风各60克,麻*、独活各60克。熬水擦洗周身,擦时避风,洗毕拭干,盖棉被以发汗,驱散伏邪。 (7)刮瘀疗法。 亦有驱邪外出、疏经通络、退热的作用。也常常与刺血、洗浴法合用。 《说疫》谓:“仍用前搓洗法,洗毕,用刮痧法,刮其前胸后背,由上而下,再刮两肘,两腿后,刮用细碗边蘸鸡卵清,或用粗头绳蘸烧酒皆可,或用烧酒拍其两肘及两大腿后大筋,俱以见紫泡为效,或刺少商穴。但能身即转温,即服后药:加减犀角地*汤合桃仁承气汤,用*土水熬药,另以太乙紫金锭一大块服之。” (8)药物敷贴。 外用药物治疗是中医一大特色,《理瀹骈文》就是一部外治专著,其中记载了许多治疗伏邪的方法。 徐灵胎说:“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 药物敷贴疗法常常在中医经络学说指导下应用,直接敷贴于病变部位。徐灵胎说“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而攻逐邪气,尤其适宜于邪伏募原疾病的治疗,因为腠理与募原互为表里也。 最为有名的是《张氏医通》白芥子贴法,用于治疗伏邪疾病哮喘,现已扩展到关节炎、过敏性鼻炎、肾炎、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用药为:白芥子、甘遂、元胡、细辛,研细为末,姜汁拌为饼,贴于背部俞穴,发泡尤佳,可以冬病夏治,发作期亦可应用。此法又叫天灸。 外治的方法还有很多,都可用于伏邪疾病治疗。如灯芯灸、神灯照法、渗药、围药、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割治等等。 点此了解大会详情,见证年度灸界盛典! ·治肺咳不要忘记调心:心脉通畅,肺部乌云就变少 ·秦伯未论外感咳嗽治宜“宣肺祛邪” ·名老中医朱致纯治疗绝经前后诸症经验 ·*腻苔化不掉,可加点润燥的药 ·罗元恺:“妇科圣药”当归,这2类人不宜用 ·蒲辅周:胃气不强时,“损谷”才是保胃气的 方法 ·甲亢,中医针灸有何妙方? ·痒痒痒,怎么解?10大类“痒”的特色治疗用药 ·一首解郁良方——越鞠丸 ·腰椎间盘突出与膨出的区别 ·洪广祥:治疗哮喘经验拾萃 喜欢中医的朋友推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hy/10614.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经得起临床验证的绝密家传秘方,横扫疾病
- 下一篇文章: 民间高手,6个偏方治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