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国医大师晁恩祥在中医肺病领域造诣深厚,他认为气阴两虚是肺癌发生发展的核心机制。患者可能因体质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起居失宜而更易感受外邪,尤其是风邪的侵袭。一旦风邪夹热深入,易损伤血络,导致咯血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正气逐渐受损,癌毒蔓延,涉及全身多个脏腑。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变化逐渐显现,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耗伤气阴,加重津液亏耗和正气亏虚,患者常伴有神疲气倦、乏力纳差、低热口渴等症状。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养阴益气成为关键,生脉散等中药方剂常被用作基础加减方案。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苏某的病例。苏某,女,65岁,于年9月2日初次就诊。她自述在9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颈部肿块,大小约为5cm×5cm,质地柔软,无压痛感,且活动度较差,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7个月前,她因咳嗽和咯痰症状前往外院就诊,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右肺上叶前段存在占位性病变,经病理确诊为腺癌。PET-CT扫描进一步提示恶性病变(肺癌)可能,并伴有双肺及淋巴结多发转移。诊断为“肺腺癌”后,患者于年3月至5月间接受了四周期化疗,具体药物细节未明。随后,在6月2日,患者进行了第五周期化疗,采用的药物包括白蛋白紫杉醇mg和阿帕替尼mg,并辅以每日口服的哌铂西利00mg。然而,第五周期化疗后,患者开始出现午后低热症状,体温最高可达38℃,并伴有寒战、肌肉酸痛、右肩胛区疼痛以及偶尔的恶心感。为缓解这些症状,患者每天午后服用乐松片。

进入7月8日,患者开始了第六周期化疗,这次化疗的药物为白蛋白紫杉醇mg与卡铂mg。然而,化疗期间,患者仍持续出现发热症状。到了8月3日,由于持续不退的低热,患者前往我院就诊。经过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偏高,同时全血降钙素原和快速C反应蛋白也超出正常范围,提示可能存在“肺部感染”。

针对感染,患者先后接受了多种抗感染治疗药物,包括舒普深、拜复乐、特治星、泰能、稳可信、赛美维、威凡、泰得欣以及可乐必妥等。同时,还进行了化痰、止痛、补钾、利尿、护胃、补充蛋白、纠正贫血以及调节免疫等综合治疗。尽管如此,患者的体温仍然在2~5℃之间波动。

在出院后,患者仍不时出现低热症状,最高体温达到38℃。此外,患者还患有长期未愈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高血压病。目前,患者的症状包括精神欠佳、面色晦暗、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偶尔咳嗽咯痰(痰色黄、量少)、纳差口干、大便四五日一行、小便尚可、睡眠欠安以及舌淡苔薄脉沉细数等。

西医方面,患者的诊断为右肺腺癌,伴有癌性发热、肺内多发转移以及多发淋巴结转移。而中医则辨证为肺癌(气阴两虚,热毒蕴结),治法上主张养阴益气、降气平喘以及解毒散结。处方:太子参5g,麦冬5g,五味子0g,黄精5g,山萸肉0g,紫苏子2g,地龙0g,白果0g,青蒿5g(后下),黄芩2g,鱼腥草25g(后下),金荞麦25g,半枝莲25g,白花蛇舌草25g,连翘2g,生甘草0g。共4剂,每日一剂,早晚煎服。

二诊(年9月6日):

服药后,患者颈部淋巴结较前明显缩小至约5cm×5cm,质地变软。午后体温维持在~5℃之间,需服用洛索洛芬钠片60mg退热。大便情况有所改善,每~2日排便一次。仍存在咳嗽症状,痰液呈黄白色,口干、食欲不振,后背疼痛,乏力感明显,睡眠质量一般。舌淡苔薄,脉象沉细数。治疗方向不变,在初诊方基础上加入银柴胡2g、地骨皮2g、夏枯草8g,并连翘改为5g。继续服用4剂。

三诊(年9月30日):

服药后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自觉言语有力,食欲增加,进食量增多。午后最高体温维持在3℃,需隔天服用洛索洛芬钠片30mg。颈部淋巴结进一步缩小至约5cm×5cm,咳嗽咯痰次数减少,痰以白色为主且不易咳出。睡眠和排尿情况良好。舌淡白苔薄,脉象细数。在继续养阴益气、解毒散结的基础上,加强化积消滞的功效。调整处方为在二诊方基础上减去银柴胡、地骨皮,并加入化橘红5g、炒麦芽25g、炒谷芽25g和焦山楂2g。继续服用4剂。

此后将患者复诊间隔调整为每月一次。

经过两次复诊后,患者精神状态保持良好,体温降至3℃以下,无需服用洛索洛芬钠片。咳嗽咳痰症状显著减轻,食欲和睡眠质量均有所改善,大便每~2日一行且排尿正常。患者为老年女性,确诊为右肺腺癌,伴有癌性发热和肺内多发转移、淋巴结转移。经过五周期化疗后,患者持续出现低热症状,且经多种抗感染药物治疗无效,因此前来寻求晁老师的门诊治疗。由于肺部肿瘤的多发转移,化疗后导致气阴两伤,阴不敛阳,加之病程长久、正气亏虚,患者出现了乏力、纳差、气短懒言、持续低热等阴虚症状。经过综合诊断,患者被确认为气阴两虚、热毒蕴结证。治疗上,我们采用了养阴益气、降气平喘、解毒散结的方法。主要方剂为生脉散,其中太子参用于补肺健脾、清热滋阴;麦冬则滋阴生津、清心肺;五味子则用于敛心肺耗散之气。同时,还配伍了黄精、山萸肉等药材来养阴补肾,紫苏子、地龙等来平喘通络。此外,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的药物也被广泛应用。经过4剂的治疗,患者颈部淋巴结明显缩小,午后最高体温也有所下降,但仍需服用退热药物。在后续的治疗中,我们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不断调整方剂,加强清虚热和散结的力度,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食欲增加,午后最高体温降至正常范围内,无需再服用退热药物。

导读

此后将患者复诊间隔调整为每月一次。内容简介本书旨在全面呈现国家级名老中医在肺癌治疗领域的独特经验和学术观点。汇集了来自全国4大地区的7位杰出中医,包括国医大师李济仁、刘尚义、晁恩祥,以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高益民、郑卫琴、罗玲,还有著名的中医肿瘤临床专家李忠。他们的临床经验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医家简介、学术观点、临床特色和验案精选。这不仅是对中医从业人员的重要学习资源,也为肺癌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诊疗参考。丁霞,身为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及研究员,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一职,荣获岐黄学者称号。她目前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同时负责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并兼任教育部“计划”中西医结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负责人。此外,丁霞还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脾胃病研究中心的主任,医术精湛,学术地位显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hy/16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