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中药的种子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萌发,它们带着自然的恩赐,孕育着从野草到中药的蜕变之路。年2月5日,清晨6点,这篇观察记录诞生于安徽这片沃土。半枝莲,这一味中药,株高可达55厘米,生长密集,花朵繁艳,且花期持久。它不仅是装饰草地、坡地和路边的理想配花,还能作为花坛边缘和花境的栽植之选。小巧玲珑的盆栽半枝莲,更是适合摆在阳台、窗台、走廊等众多场所,供人观赏。此外,半枝莲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以及抗癌等功效。其性寒味苦,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成分。

药名:半枝莲

汉语拼音:banzhilian

学名:ScutellariabarbataD.Don

别称:并头草、韩信草、赶山鞭、牙刷草

科别:唇形科形态特征

半枝莲,这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短粗的根茎和簇生的须状根为特征。其茎直立,高度在2至35(或55)厘米之间,形态四棱形,基部粗壮,无毛或序轴上部稀疏地覆盖着紧贴的小毛。这种植物通常不分枝,但有时也会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分枝状态。

叶片方面,半枝莲的叶柄长度为至3毫米,叶片本身呈三角状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偶尔也会呈现卵圆形。叶片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在.3至3.2厘米和0.5至(或.4)厘米的范围内。叶片的边缘分布着稀疏而钝的浅牙齿,上面呈现橄榄绿色,下面则是淡绿色或有时带紫色。两面沿脉上稀疏地覆盖着紧贴的小毛或几乎无毛。侧脉的数量为2至3对,与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

在花朵方面,半枝莲的花单生于茎或分枝的上部叶腋内,具有花的茎部长4至厘米。苞叶的特征是下部者似叶但尺寸较小,上部者尺寸更小。花梗长至2毫米,并覆盖着微柔毛,中部还生长着一对长约0.5毫米且具纤毛的针状小苞片。花萼在开花时长约2毫米,外面沿脉覆盖着微柔毛,边缘则具有短缘毛。盾片的高度在毫米左右。果时,花萼的长度增加到4.5毫米,盾片的高度也增加到2毫米。花冠呈紫蓝色,长度在9至3毫米之间,外被短柔毛,内在喉部则稀疏地覆盖着疏柔毛。冠筒的基部囊大,向上逐渐变宽,至喉部宽达3.5毫米。冠檐呈现2唇形,上唇盔状,半圆形,下唇的中裂片为梯形且全缘。雄蕊的数量为4个,前对较长并微露出,具有能育半药;后对较短并内藏,具有全药。花丝扁平,前对内侧和后对两侧下部被小疏柔毛覆盖。花柱细长且先端锐尖微裂。花盘为盘状,前方隆起而后方延伸成短子房柄。子房裂片均等大小。

在果实方面,半枝莲的小坚果呈现褐色且为扁球形,直径约毫米,表面具有小疣状突起。这种植物的花果期通常在4月至7月之间。

半枝莲的资源分布广泛,遍及中国多个省区,包括河北、山东、陕西南部、河南、江苏、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同时,它也生长在印度东北部、尼泊尔、缅甸、老挝、泰国、越南、日本及朝鲜等地。这种植物偏好温暖的气候和湿润、半阴的环境,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格。然而,为了获得最佳的生长效果,它最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中。土壤过于粘重或低洼易积水的区域则不适合其生长。半枝莲通常野生于丘陵和平坦地区的田边或溪沟旁,喜欢比较湿润的环境,干燥地区对其生长不利。

植物文化

半枝莲,这一拥有着阳光般朝气的植物,背后蕴藏着一段深厚的传说。相传,在汉朝时期,开国元勋大将军韩信在幼年便失去了父亲,青年时又失去了母亲,家境的贫寒让他只能以卖鱼为生。一次,他在集市上卖鱼时,被几个无赖殴打,伤势严重到卧床不起。幸运的是,邻居赵大妈伸出援手,她从田地里采摘了一种草药,为韩信煎汤治疗。仅仅几天后,韩信就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后来,韩信入伍从军,成为了战功卓著的将军。他深知士兵们的生命宝贵,因此在每次战斗结束后,他都会亲自或派人到田野里寻找那种草药。这种草药对治疗伤病有着显著的效果,轻伤者在三五天内就能恢复,而重伤者则在十天半月后痊愈。战士们对韩信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然而,大家都不知道这种草药的名字,于是有人提议将其命名为“韩信草”,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将军。这个提议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韩信草”的名字就这样流传至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hy/16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