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脾胃病学术思想精华一通降乃治胃
国医传承与教育研究室第41期 董建华脾胃病学术思想精华(一)——通降乃治胃之大法 作者:杨晋翔姜良铎等胃痛又称胃脘痛,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常伴有嗳气,烧心,吞酸,呕吐等症,危害着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前贤治胃,常以升阳益气为主,如李东垣创设的补中益气汤,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方剂。李东垣认为脾胃成病,发自内伤,内伤不足,应用补益法。肺为气之本,故重用*芪以补肺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则肺气先绝,故辅以人参,甘草,“泻火热而补脾胃中之气”;脾气下流,则生湿热,而补气升阳,须防阳亢,故以白术,当归除湿和阴;胃中清气在下,故用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并引*芪,甘草等甘温之性上升,以补胃气而实肌表。综观其立方大旨,就在于益气升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自退;元气充足则肌表固密而腠理坚,故恶寒发热诸症悉除。我对这种论点,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1胃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降”字胃为水谷之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病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伤寒论》指出:“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就在于胃气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如《灵枢·胀论》上讲的“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间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就是胃失通降之故。所以《灵枢·平人绝谷》指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由此可见,“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特点。只有深刻地认识这种特点,才能进一步了解它的病理病机所在,才能通过治疗来调整它的生理功能,使生理异常转化为正常而恢复健康。 2胃的病理特点突出在一个“滞”字胃为传化之腑,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才能完成纳食传导之功。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从而不运。一旦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而引起种种胃痛,此乃邪正交争,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所致实滞;若脾胃虚弱,传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自从中生,则属于虚而挟制。《素问·调经论》指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就是在论证胃虚而挟滞的病机: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能降,郁滞于中,因而成病。所以胃脘痛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是共同的特征。寒则凝而不通,热则壅而失降,伤阳者滞而不运,伤阴者涩而不行。只有深刻地认识了这种特点,才能正确地辨证施治。 3胃病的治疗要着眼于一个“通”字胃主纳,就是摄取食物,纳入食物。纳入食物,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手段。“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则死”,“纳谷者昌,失谷者亡”。但是纳入之后,又必须吸取精微,输出糟粕。出与入,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有入有出,出而复入,吐故纳新,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有入无出,只出不入,均无生命。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强调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胃主纳,喜通利而恶壅滞,一旦得病,机枢不运,只入不出或少出,就无法再纳因而临床治疗,着重疏通气机,使上下畅通无阻,当升则升,当降则降,应入则入,该出则出,则寒热自除,阴阳调和。所以,胃痛虽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亦有温清补泻之分,但总的都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都要着眼于一个“通”字。所谓通,就是调畅气血,疏其壅滞,消其郁滞,并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导引食浊瘀滞下降,给邪以出路。胃腑实者,宜消积导滞,专祛其邪,不可误补;胃气虚者,气机不运,虚中有滞,宜补虚行滞,而又不可壅补。 临床运用通降法治疗胃病时,我常常把它分为以下十种方法。 1.理气通降 适用于胃脘作胀,时轻时重的患者。若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导致胃失和降;或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而使胃气壅滞,其中挟食,挟湿,挟痰虽间或有之,但以气滞为主者,治宜理气通降。我在香苏饮一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通降之品,如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组成加味香苏饮,作为治疗气滞型胃痛的主方,疗效较好。本方以苏梗,香附,橘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治胃脘胀满有效;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治胸脘胀满作痛效果良好;橘皮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的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同补药则补,合泻药则泻,配升药则升,佐降药则降,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气,又可舒肝止痛。配枳壳以破气消积,利膈宽中,能消胃脘胀满,通大小便;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以上诸药互相配合,可以加强行气,和胃,通降,舒肝,止痛之功。气行血亦行,气机通降了,胃气运行正常,胃脘胀痛也就消失了。如遇偏寒者,可加良姜或荜澄茄,行气散寒气痛;胀甚者,可加鸡内金;伴胁胀者,加柴胡,青皮,郁金舒肝解郁;食滞者加焦三仙;兼痛者加金铃子,延胡索;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 宋某,男,46岁。胃胀多气,时伴隐痛,反复发作,将近1年,食后脘胀尤其,不思饮食,二便正常。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胃酸低。舌苔*,脉象缓。病系气滞食阻,胃失和降,治宜理气和血通降,加味香苏饮主之。 处方:香附10g,橘皮10g,鸡内金5g,香橼皮10g,佛手5g,大腹皮10g,砂仁5g,焦三仙各10g,木香6g。 服药6剂,胃脘胀痛明显好转,食欲增加。后又按原方加减续进10剂,胃胀基本控制。 2.化瘀通络 适用于瘀血胃痛。症见胃痛日久,久则入络,以痛为主,痛点固定。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外邪积郁于其中,气血必受其阻。一般初起在气,以胀为主;久则入络,以痛为主。当以化瘀通络止痛为治。病在气者,我常用自己拟定的金延香附汤治之。药用金铃子,延胡索,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等。金铃子行气中之血滞,延胡索行血中之气滞,香附入肝,理气解郁止痛,主入气分,行气之中兼行气中血滞,为气中血药。金铃子,延胡索,香附三者配合,既能活血止痛,又能理气宽中(理胃气与调肝气),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与金铃子,延胡索,香附为伍,既能活血止痛和胃,又能舒肝理气;配大腹皮与枳壳二味,取其下气消胀除满,通利大小肠。胃主通降,“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通则不痛。此方治疗血瘀轻型胃痛,效果一般均佳。 贾某,男,40岁。间断胃病,已10余年,最近半年,饥时胃脘痞闷疼痛,得食则缓,胃中灼热,食少吐酸,腹胀,大便不爽,喜暖畏寒,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无力。肝郁化火,气滞血瘀,久病入络,治宜理气化瘀通络。方用金延香附汤加减主之。 处方:金铃子10g,香附10g,元胡5g,枳实10g,大腹皮10g,*连3g,吴茱萸1.5g,香橼皮10g,煅瓦楞10g,白芍10g,柴胡10g,良姜10g。 上方加减连服20余剂,胃痛消失,大便通畅,饮食正常,临床治愈。 瘀久入络的瘀血型重症,我常以自己配制的猬皮香虫汤进行治疗,药用炙刺猥皮,炒九香虫,炒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香附,香橼皮,佛手等品。本方以炙刺猥皮,炒九香虫为主药。刺猥皮味苦性平,无*,入胃与大肠二经,有逐瘀滞,疏逆气的作用,能祛瘀止痛,活血止血,《本草纲目》上记载其能治胃脘痛,肠风下血,痔瘘下血等症;九香虫味咸,性温,无*,止痛止血,效果良好。再配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乳香,没药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品,是为了加强疗效。本方在临川中,治疗严重的瘀血型胃痛,如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痉挛,消化道出血等,都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如兼胀者加大腹皮,枳壳,兼热者加山栀,阴不足者加沙参,便结加酒*,出血多者可加蒲*,三七粉,乌贼骨,阿胶珠等化瘀止血。 于某,男,36岁。胃脘痛已有8年,两月前受寒复发,痛势较剧,呈持续性。钡餐造影: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曾服普鲁本辛等解痉药,痛势不减,饥时痛甚,得食亦不缓。剑突下压痛,不泛酸,大便干结i,时有黑便,舌黯红,苔*腻。隐血试验阳性。证属久痛入络,寒热错杂。拟化瘀通络,寒热并调。方用猬皮香虫汤加减主之。 处方:炙刺猥皮5g,炒九香虫5g,炒五灵脂10g,金铃子10g,延胡索5g,砂仁3g,丹参15g,赤芍10g,生蒲*10g,半夏10g,茯苓10g。 上方进6剂,痛势大减。续进6剂,痛止,大便不畅,原方去刺猥皮,九香虫,加*连3g,瓜蒌15g,再进6剂,药后纳增便调。守方进退调治月余,平如常人。随访5个月,疗效稳定。 3.通腑泄热 适用于胃中积热,大便干结,舌红苔*者。胃为阳土,不论外邪或内积,一有所阻,则气机郁闭,热自内生,此为有余之火。燥热相结,传导失司,则大便干结。治以通腑泄热,给邪火以出路,取效最捷。常用处方是:酒*,*连,*芩,枳壳,瓜蒌,大腹皮,香橼皮。佛手。气热口渴,大便不结者,去酒*,加生石膏,知母;阴伤合增液汤,服后大便不畅者可以续进。 梁某,男,54岁。胃脘痛史已有10余年,最近5年病情加重。胃镜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隐痛,缠绵不休,胃酸甚低,纳食衰少,食则作胀,形体消瘦,面色萎*。近日胃中灼热,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腻,脉弦。此乃胃痛日久,气滞化火,阴津内伤,先拟通腑泄热以祛邪,再予滋养胃阴以治本。津液来复,胃气下行,自有效验。 处方:*芩10g,*连3g,酒*3g,全瓜蒌15g,枳壳10g,竹茹5g,石斛10g,香橼皮10g,佛手5g,甘草5g。 上方进6剂,腑气已通,痛势亦缓,口渴大减,胃中觉舒,纳食渐增,舌红少苔。胃火已挫,津液未充,继以养阴通降为治。 石斛10g,沙参15g,麦冬10g,乌梅5g,甘草5g,天花粉10g,芦根15g,香橼皮10g,香附10g,枳壳10g,酒*5g。 上方加减进12剂,胃中灼热感解除,痛胀亦平,仍感口干口苦,大便时常干结,多食即觉胃中不适。守方加减调治4月,胃痛未作,口和,纳食增加,面色转润,体渐丰盈。 4.降胃导滞 适用于胃失通降,胆汁上犯,湿热蕴结,食积阻滞。症见胃脘堵闷疼痛,口苦,舌红苔*腻。胆木之气,有赖于胃气之降,才不得上逆,若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情志不遂等导致胃失和降,则胆汁逆而上犯,胃气愈加壅滞,食积胃脘,湿热蕴结。本证是胃失通降在先,胆汁上犯于后,降胃才是治本之图。治宜降胃导滞,药用苏梗,香附,陈皮,莱菔子,大腹皮,槟榔,焦三仙,连翘,荷梗,半枝莲。湿浊重者加半夏,热重加*连,痰热加全瓜蒌,便秘加酒*,兼瘀加失笑散。 温某,男,47岁。胃脘痛10余年,最近1个月,饮食不节,胃痛加重。胃镜诊断:胆汁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纳食减少,食后堵闷作胀,嗳气口苦,上腹压痛,大便干结,尿*,舌质黯红,苔*腻,脉沉细。此乃胃气失降,胆气上犯,湿热蕴结,食滞不化。治宜降胃导滞,化湿清热。 处方: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大腹皮10g,莱菔子10g,焦三仙各10g,连翘10g,半夏10g,半枝莲30g,全瓜蒌20g,*连3g。 上方服6剂,堵闷大减,大便通畅。守方加减续进30剂,痛止,每餐能进食g,无堵闷感,舌苔正常。胃镜复查:胃窦部炎症较前有明显好转,已无糜烂,未见胆汁返流。继续调治2月,症情稳定。 5.滋阴通降 适用于胃阴不足,症见隐隐灼痛,口干,纳少便干,舌红少苔。胃为燥土,邪客多热,易化燥伤阴。胃痛日久不愈,气郁化火,亦灼伤胃阴。胃阴一亏,胃失濡润,则失其和降。只有津液来复,胃气才能下行。治疗应以甘凉濡润(但又不可过用滋腻),佐以行气化滞之品最为灵验。我常用自己配制的加减益胃汤,药用北沙参,麦冬,石斛,白芍,甘草,乌梅,丹参,香附,金铃子等。沙参甘苦微寒,有养阴清热之功,能补阴而制阳;麦冬甘而微苦微寒,既能养阴清心,又能生津益胃;石斛甘但性凉,能滋阴养胃,清热生津。三药相伍,可治阴液耗伤或久病胃阴亏损。方中丹参,白芍和血柔肝,乌梅,甘 甘生津,金铃子,香附行气活血,舒肝止痛。诸药配合,能养阴以益胃,通降以止痛。 路某,男,54岁。胃痛30余年,最近3年病情转重,屡经治疗,迄今见效。胃镜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近来胃脘胀痛频作,纳食甚少(每餐50-g),食则脘胀嗳气,胃中灼热,自觉有干燥感,口干津少,大便干结,倦怠无力。此为久病入络,营络枯涩,胃阴已伤,胃失濡降,先拟辛柔通络,服药12剂,痛势大减,精神大振。再以养阴通降缓图。 处方:北沙参15g,麦冬10g,丹参30g,玉竹20g,白芍10g,佛手10g,香橼皮10g,苏梗10g,薄荷10g,香附10g,半枝莲20g,陈皮10g,三七粉3g(冲)。 上方进12剂,痛止,口干灼热均减,大便通畅,纳增(每日可食g).效不更方,原法加减续进。继服20剂,体力增,精神佳,饮食香,惟稍有口干而已。胃镜复查:原胃窦部米粒大小之隆起及点状糜烂已全部消失。仍守原意出入,调治两月,巩固疗效。 6.辛甘通阳 适用于脾胃阳虚,症见胃痛喜暖喜按,饥时痛甚,得食痛缓,舌黯苔薄,脉细弦或沉弦。胃病日久不愈,由实转虚,由胃及脾。中土虚寒,肝木来侮。由于气馁不能充运,营虚不能滋荣,此时非甘温不能扶其衰,非和营不能缓其急。宜以辛甘通阳,培土泄木为重点。若有形之滞填塞其中,宜先标后本,积去方可议补。治疗此证,我常用自己配伍的加味*芪建中汤为主,药用*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饴糖,良姜,大枣,金铃子,元胡,陈皮。方中饴糖甘平补中缓急,辛温之桂枝温中散寒,二药合用,取辛甘化阳之义,共为主药。以酸苦微寒之白芍和营敛阴,甘平之甘草调中益气,二药合用,取酸甘化阴之义,甘苦相须,能缓急而止痛。姜,枣调和营卫,*芪大补中气,金铃子行气通滞,元胡活血止痛,陈皮理气和胃。诸药合用,使脾胃阴阳平调,营卫协和,气血通畅,脾运胃健。 张某,男,51岁。胃脘疼痛,已有2年,每至秋冬加重,曾因上消化道出血而三次住院治疗。入冬以来,胃痛又剧。胃镜及钡餐造影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隐血试验阳性。症见胃痛甚剧,牵掣后背,饥时痛甚,嘈杂如饥,得食痛缓,嗳气泛酸,形寒怕冷,大便溏薄。舌黯,苔薄*,脉沉。此乃胃病及脾,中宫虚寒,营络枯涩,肝木来侮。治宜辛甘通阳,培土泄木。方用*芪建中汤主之。 处方:*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饴糖30g,生姜5g,大枣7枚,三七粉3g(冲),炒五灵脂10g,蒲*10g,酒当归10g。 上方进6剂,疼痛明显缓解,仍有胀感。去当归,加丹参15g,降香3g,又进18剂,痛止,泛酸嗳气亦除,纳增,无嘈杂感。嗣后守方加减调治4个月,胃痛未作,隐血试验阴性。 7.升清降浊 适用于中气下陷,症见体瘦纳少,食则不运,腹胀如坠,病久不愈。脾升胃降,合为后天之本。由于积劳积损,脾胃受损,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以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虚运化无权,胃中水谷停滞不化,胃失和降,气机壅滞,此乃虚中挟滞。若一味补益提升,则胃气愈加壅滞;如单用疏理,则胃气愈加虚陷,胃亦随疏随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分寸。若腹胀便稀,以升清为主;腹胀便干,以降浊为主。药用*芪,*参,白术,甘草,酒当归,升麻,柴胡,大腹皮,枳壳。 王某,男,36岁。胃脘?胀3年,伴有隐痛。钡餐造影:胃下垂(髂嵴下6cm),纳食衰少,食则作胀,有下坠感,站立及行走时尤甚,嗳气频频,偶有吞酸,四肢倦怠,形体消瘦,大便经常干结,不服泻药则数日一行。苔薄,脉弦细。证属中气不足,升降失调,经曰:“浊气在上,则生?胀“,标实之际,当先开胃,俟胃气得降,清阳自可升发。 处方:太子参10g,马尾连6g,*芩6g,生姜5g,酒*3g,大腹皮10g,枳壳10g,炒莱菔子10g,鸡内金5g,香橼皮10g,砂仁3g。 上方进6剂,胀减,纳增,大便调畅。守上方加减进60剂,诸症均有好转。钡餐复查:胃在髂嵴连线1cm之内,升高5cm.仍以前方加减调治1个月余,腹胀消失,胃纳已振。随访1年,病情稳定。 8.辛开苦降 适用于寒热错杂,症见胃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舌红苔*。寒邪犯胃,胃阳被遏,气闭热自内生;但寒邪未尽,复又传脾,从阴寒化,成为上热下寒之证。纯用清热,则胃热未除而中寒更甚;一味温补则寒邪未散而胃火更炽。故宜寒热共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药用*芩,*连,半夏,*参,干姜,吴茱萸,枳壳,砂仁,陈皮。虚象不显者去*参,肠鸣便稀加白术,扁豆,泛酸加乌贼骨,瓦楞子,痰热者合小陷胸汤。 王某,男,24岁。胃脘胀痛2年余,伴肠鸣腹泻,受寒或饮食生冷,病情加重。近1个月来,胃痛较剧,泛恶酸水,口苦腹痛,大便溏薄,怕冷喜暖。舌红苔*,脉象细滑。此乃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寒热错杂。治宜辛开苦降。 处方:*芩10g,马尾连6g,姜半夏10g,*参10g,炮姜炭5g,木香6g,炒白术10g,香附10g,延胡索5g,炒川楝子10g,焦三仙各10g。 上方服6剂,胃痛止,腹痛亦减,大便转稠。守方加减调治1个月余,大便成形,胃痛未作。随访4个月,疗效稳定。 9.平肝降逆 适用于肝胃不和,痰浊内阻,胃气上逆,症见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苔腻。胃气上逆,有寒热之分,虚实之异,但总以本虚标实为多见。若胃失和降,痰浊内阻,肝气冲逆,胃气壅滞,则上见嗳气,呕恶,灼阴盘踞则中见痛痞,腑气不行则下见便结。此乃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胃虚宜补,痰浊宜涤,气逆宜降,补泻并用,两相兼顾。药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参,大*,甘草,苏梗,香附。 侯某,女,42岁。胃痛已有5年,近2月加重,不思饮食,便干。1周前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胃痛大作。钡餐造影:十二指肠球部变形,胃排空时间延长。嗳气频频,恶心呕吐,泛酸不止,不能进食,大便3日未行。前医曾予建中剂,痛势不减。舌黯,苔*腻,脉细弦。证属肝胃不和,痰浊中阻,虚实并见,应平肝降逆。 处方:旋覆花10g(包),代赭石20g(先煎),太子参10g,姜半夏10g,生姜5g,酒*3g,甘草3g,香附10g,苏梗10g,白芍10g,焦三仙各10g。 上方进2剂,痛势大减,大便略稀,嗳气,呕吐均除。守方又进4剂,痛止,大便稠。续进6剂,诸症悉平,每餐能食g,无不适。继服丸药以期巩固。 10.散寒通阳 适用于寒邪犯胃,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暖喜按,苔薄白。身受外寒或饮食生冷,则寒积于中,故胃痛暴作。素有胃病,复感寒邪,最多此症。此乃实证,治当温散宣通。药用良姜,香附,吴茱萸,苏梗,荜澄茄,陈皮,生姜,砂仁。若寒食交阻,酌加焦三仙;化热者加*连,或改用辛开苦降法。 王某,男,27岁。胃脘痛已4年余,反复发作,苦楚难言。3日前受汗解,胃痛骤起,痛势较剧,泛吐酸水,痛甚恶心欲吐,喜暖喜按。曾作钡餐造影检查无异常。舌黯苔薄,脉弦。证属寒邪犯胃,胃阳被遏,胃失和降。拟温中散寒,宣通阳气。 处方:良姜10g,香附10g,苏梗10g,陈皮5g,香橼皮10g,佛手5g,炒川楝子10g,延胡索5g,煅瓦楞子10g,乌贼骨10g,马尾连5g。 上方服6剂,胃痛即止。守方又进6剂,已不泛酸。饮食如常。随访4个月,胃痛未作。 (张元浩整理) 声明 本文摘编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建华》,作者:杨晋翔姜良铎等。编辑:吴晓丽。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nd+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jg/3529.html
- 上一篇文章: 它叫ldquo半枝莲rdquo,
- 下一篇文章: 金果榄苦寒金果榄,清热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