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豆蔻第期

每周一期,长伴爱好中医者

导读:本文论述慢性肾病,一般指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征、隐匿性肾病等为主的原发性肾病。中医在肾病的治疗中,有着许多的观念,进而衍生出众多的方剂,为肾病治疗提供了很多思路,其中“肾病治脾”就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观念。

慢性肾病治疗中的“肾病治脾”观念

在慢性肾病中,目前以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最为多见,二者均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进而出现肾小球滤过受损,导致血红蛋白或大分子蛋白漏出,形成血尿,蛋白尿等,并以水肿,高血压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病如未能及时有效救治,导致病情恶化进展,则随病程迁延,慢性肾病患者将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最终形成尿*症。

祖国医学中并没有肾炎或慢性肾炎的病名,我们依照其症状表现划归为“水肿”,“虚劳”,“尿血”等范畴。因为此病临床表现多以水肿为多,其次才为血尿、蛋白尿,所以我们在临床中多以“水肿病”辨而论之。

《景岳全书·杂症谟·肿胀》中云:“凡水肿等症,乃脾肺肾三脏相关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形”。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水肿之病,最重要的三个脏腑即为脾、肺、肾。病机关键在肾,因为肾主水,主封藏,封藏失司,水则妄行,泛溢肌肤,发为水肿。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布散津液,二者功能失常,皆会影响水液代谢,发为水肿。

所以,三脏之中有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均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牵一脏而动全身,肺脾肾若是功能失常,身体的气化功能将会紊乱,导致三焦不利,最终影响了身体的水液代谢,水妄行,泛溢肌肤而表现为水肿。

那蛋白尿、血尿又怎样解释呢?我们知道精血同源,三焦不利同样会影响到精血的施布,若脾不统血,肾不藏精,漏出下焦而为血尿、蛋白尿。所以可见水肿的病理基础是肺脾肾三脏的虚损,此为本。任何引起三脏虚损的原因,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本病的病因或诱因。比如说此人先天禀赋不足,先天肾虚,好发水肿;或内伤七情,波及正气,正气损及肺脾肾三脏;或感受外邪,外邪侵袭,直中脾胃或波及正气;或他病日久迁延所致。

水肿相关脏腑为肺、脾、肾,病机关键在肾,因为肾主水,主封藏,封藏失司,水则妄行,泛溢肌肤,发为水肿,故“水肿乃肾虚”,这个观念很深入人心,许多治法也围绕这个观点采取“肿则调肾”来展开。

然而水肿病尤其像慢性肾病这类水肿,临床多表现出脾肾阳虚的症状,如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脘痞腹满、下肢肿胀等。不难看出,脾阳虚及脾运化失常所致脾虚湿困在此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水肿虽然为肾病,但离不开“脾虚湿困”,尤其是慢性肾病患者,在长期的就医中不可避免的会应用大量的糖皮质激素,这更加耗伤气阴而加重脾虚的程度。因此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中一定要注意肾病治脾。

肾病治脾,其病理基础是脾虚湿困。脾虚失运,则湿邪内生,湿为阴邪,其性黏腻,一来湿邪留滞机体,水往低处流,可导致下肢水肿严重,二来湿邪郁而化热,导致湿热蕴*,湿热相交,如油裹面。假若病情再迁延,久病入络,全身气机失常,会导致瘀血阻滞,形成湿、热、瘀血三者互结的情况,这种地步,水肿会比较难治。所以中医讲究在一定程度上要截断病程,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对于水肿病来说,其关键就在于看到水肿到后期的“湿、热、瘀血互结”的困难,尽早治脾,防患于未然。

天津名医李少川老先生曾经在肾病的治疗中提出过“疏解清化、健脾利湿”的观点。什么意思呢?疏解清化,就是疏利少阳,清热解*,活血化瘀。疏解清化,健脾利湿,这么一个方向在治疗肾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爱选用诸如太子参,*芪,柴胡,*芩,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茯苓,泽泻,益母草等药。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肾病治脾”,从相互关系来看,其实也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并不是这个理论就置“肾”不顾,水肿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肾虚易致水肿,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液,脾虚水液失运而发水肿。当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同时存在时,我建议首先健运后天,而渐补养先天,更有利于疾病恢复。水肿之发,为水液已然形成,留滞下肢。选脾入手,增强脾的运化功能,直攻水邪,使水液在脾的输布下,重新布散周身,再补养先天之肾,则水肿自消。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jg/7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