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条药王脉学重要药理原则‥‥‥小随大走原则

「小随大走原则」指的是药物的临床规律。古代的长期用药经验累积下来后,古人发现药物不但有〝归经〞的现象,而且有〝小随大走〞的现象,这是用药必须注意的地方,否则脉象就是把对了,疗效依然很差。什么是小随大走呢?意思就是小量的药物会跟着大量药物的所归经络而走,也就是小的会跟着大的走。

如单独下*耆2钱,此时*耆主要归入肺经补肺气(*耆归经主要在肺经,但少量会流入脾经,再更少量会流入肝经,也就是说,可归肺脾肝三经,但流入的比例不相等)。如单独下何首乌5钱,此时何首乌主要归入肝经补肝血。如果把二者混在一起呢?根据小随大走的原则,*耆2钱会被何首乌5钱牵着走。意思就是本来*耆有2钱补肺气的力量,现在因为被何首乌牵着走,它补肺气的力量就削弱了,可能只剩下1钱的力量。于是两者同下的结果,就变成*耆1钱用来补肺气;*耆1钱分去补肝气;何首乌5钱补肝血。这就叫做小随大走原则。

小随大走原则很重要,很多的医书没有特别强调,是一个被遗漏的地方,因为开药时,一定会混杂一队药,如果不注意这个原则,效果会很差。譬如要治肺经的疾病,结果开出的处方分析起来,入肺经的较少,入其他经的较多,则根据小随大走原则,你所开的药物会被其他经络分散带走掉,导致 进入肺经的药物比例其实不多,结果当然就是肺经的问题改善效果不佳。参见第62条引经药、第63条归经的概念。

但要注意,小随大走原则,并不违反归经的原则,而是在归经原则下的一种变化。譬如生石膏6钱(石膏常规用量是5钱~1两,6钱不算大),这样子直接下药时,因为石膏归入肺、脾胃,所以我们可以大概粗算3钱入肺清热、3钱入脾胃清热的效果。

◎如果开生石膏6钱*耆3钱时→→→因为*耆主要引入肺→→→→结果粗算会变成有生石膏2钱入脾胃清热,4钱入肺清热的效果。

◎如果开生石膏6钱*耆1两时→→→*耆引入肺的力量会更大→→→→结果粗算会变成有生石膏1钱入脾胃清热,5钱入肺清热的效果。

◎如果开生石膏6钱白术3钱时→→→因为白术主要引入脾胃→→→→结果粗算会变成有生石膏4钱入脾胃清热,2钱入肺清热的效果。

◎如果开生石膏6钱白术1两时→→→白术引入脾胃的力量会更大→→→→结果粗算会变成有生石膏5钱入脾胃清热,1钱入肺清热的效果。

◎如果开生石膏6钱川芎3钱时→→→石膏不归入肝经→→→→结果会变成石膏3钱入肺清热、3钱入脾胃清热→→→→川芎3钱入肝理气活血→→→→石膏、川芎,二者互不影响。

◎如果开生石膏6钱川芎6钱时→→→石膏不归入肝经→→→→结果会变成石膏3钱入肺清热、3钱入脾胃清热→→→→川芎6钱入肝理气活血→→→→石膏、川芎,二者互不影响。

也就是说,小随大走原则并无法违反归经原则,而是在归经原则下的一种变化,并不是说任何两味药物放在一起,都一律会小随大走。

小随大走原则特别要提出来,是因为这是药物配置上的一个铁则,药物的配置,无法跳脱这条规则。

这个规则指出药物配伍,必须精简和不能庞杂的重要性,特别是有科中以来,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方方方〞的开药方式,很多人不知道这条规则的利害性,以为方中只要有某味我要的主成分,我就把整方开下去,其他无关紧要的药味,可以忽视,却不知道这条规则的利害,几方加起来,不相干的佐使相加起来,有时候比主将还大,整个药的方向,会被带去哪里? 超乎你的想像,这种开药的方法,会变成开一辈子,还是在原地踏步,因为药味庞杂,导致医者无法熟悉、掌控病机与药物之间的联系和对应关系。

这并不是说不要用科中,而是可能的话,尽量以单味来加用,避免其他不相干药味的干扰,除非是急重症或一些特殊情况,否则科中的力量,和水药比较起来,其实也在伯仲之间,不是无效,而是很多学中医的人,不知道这条规则的利害,把兵力到处带开,要治头,结果把混杂的几方精算之后,答案其实是开到脚去了,这是现今中医,用〝方方方〞的开药方式之后,效果变差的一个 原因。

第58.1条药王脉学重要药理原则‥‥‥满则溢原则,强迫入经的现象。

第63条的归经原则,是在讲使用药物,要有归经靶位区的概念,故用药时,要尽量分经而选,效果才能抬上来。

「满则溢原则」,则是在讲另一个比较相反的概念。意思是药物的使用上,一般会有满则溢的现象,就是说一味药物,譬如它原本是归入脾胃经,但如果你把它的使用量加大,则这个药物,则不会只是脾胃经有效果,而是连其他的经络,也会出现效果(但这个效果,没有原归属经络的强),这个现象,叫做满则溢原则,就好像水在渠道中满了,就会旁溢出来,而流到其他的渠道一样。

譬如川芎归肝、心经,如果下3钱,一般而言,它只会在原来的归属经络中作用(在肝心经中理气活血),但如果把用量加到6钱、9钱,则气滞血瘀型的腹痛(脾脉沉弦涩),用了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效果(即在脾经也产生效果),这就是满则溢原则,强迫入经的现象。譬如下蒲公英5钱,则只在肝脾经的清热解*作用明显,但如果一次下足4~5两,则似乎全身的经络,四处都可以到,可用来救败血症。

量要加到多大,才会产生满则溢的效应?答案是常规用量的2~3倍以上,这个效果就会渐渐显示出来。

不遵守归经现象用药,则用药失于空泛;拘泥在归经现象,则太过固执;必须同时注意到归经原则、满则溢原则,才能互补,这些都是控制药物的方法。

为什么药王脉学反对套用成方(包括呆套伤寒金匮的方),因为在药物学中,藏有不少药理规则在内,用药如果不从单味药物,对应病机开始学起,则这些药理规则,会被掩盖掉,无法发现和掌握,到底有什么规则和秘密隐藏在内?先熟悉这些规则,再朝着开一帖药中,没有多一味不需要的药,也没有少一味需要的药的方向走,就能渐渐全面掌控药性药物,进而完全自己组方,摆脱套方的拘束,提高开方的准确度和临床的有效率。

第58.3条药王脉学重要药理原则‥‥‥量变则质变,控制整组药物配方的走向

在第4~4.1.4这5条中,一直反覆强调开药要完全紧扣病机, 的方法就是不套任何成方,完全自己依病机来配出组方,这样才能使理法方药连成一线,而不是诊断归诊断,然后挑成方归挑成方,诊断与用药没有连成一气互相对应,这样的治疗效果必差,诊断也失去了意义。固有成方有万方,而临床病态则有千万种,想从万方中找千万病态之治,无异大海捞针,所以 的方式,是完全自己依照病机来配方,这样才能使理法方药连成一线。要自己搭出组方,除了对单味药的药性归经要熟悉之外,先要了解药物比例上「量变则质变」这个原则。

初学中医的人会迷惑在固定方剂中,以为某帖药就是补,某帖药就是攻,其实,攻补是不一定的,调整药方中各味药的比例,攻剂随时可以变为补剂,补剂也可以转变为攻剂。

另外,必须有一个观念,当一味药物,杂在一堆药物之中时,则这一味药物的本来个性,被会这堆药物所淡化掉,个性愈来愈不明显,不能以为它还依然保持原貌,而是要看整帖药物配伍后的综合效应;就像只有糖,味道是甜的,只有醋,味道是酸的,糖醋加在一起,味道是糖醋味,而不是单纯的甜味或酸味;随着不同的糖醋比例组合在一起,可以调成甜中带酸或是酸中带甜的味道,药物组合后的现象也是如此。

譬如:麻*汤──

1.麻*3桂枝2杏仁2炙甘草2

麻*的3杏仁的2>炙甘草的2。32=5(攻药)>2(补药)。桂枝的2不算,因为桂枝可发散也可温,可算平药。→→→那这种配置就是偏攻剂了。

2.麻*3桂枝2杏仁2炙甘草8

麻*的(3×2=6)杏仁的2=炙甘草的8。62=8(攻药)=8(补药)。。→→→那这种配置就是攻补两平剂了。

3.麻*3桂枝2杏仁2炙甘草20

麻*的(3×2=6)杏仁的2<炙甘草的20。62(攻药)<20(补药)。→→→那这种配置反而变成补药了,麻*的发汗力量,由于受到大量炙甘草补剂的压抑,不但发汗力道一点都不明显,反而变成为炙甘草打前锋的开络道药,以抒解补药太重的壅塞。

所以,一帖药物,可经由搭配比例的不同,可控制让它为攻剂,为补剂,并不一定。

譬如:四物汤──

4.当归2白芍2川芎2熟地2。→→这种配置是平补肝、心、脾、肾四经的阴血。

5.当归2白芍2川芎2熟地20。→→→因为归经药、引经药的概念,这种配置会被带到肾经去,主要的靶位区在下焦,补肾经的阴血。

6.当归2白芍2川芎20熟地2。→→→这样配置就不是补血剂,而是活血去瘀的攻剂了(攻中带补),它的靶位区在心肝经,而且会被大量带到头上去,活头中的血瘀(川芎上行力量什强)。

7.当归10白芍10川芎2熟地2。→→→这样的配置,就变成主治肝经的血虚肝风。

所以,一帖药物可通过不同药物的比重,去控制整帖药要走到哪里去(走上、走下),和不同目的。

譬如:桂枝汤的配置──

8.桂枝3白芍2生姜2大枣2炙甘草2。→→→这样的配置,如果桂枝算平药不看的话,余药几乎都是补药,所以桂枝汤是一种补中带攻的配置,因为桂枝3生姜2=5(都可走表);白芍2大枣2炙甘草2=6(都可走里),5和6差不多,所以这种配置可走表可走里,大约各半。

9.桂枝1白芍4生姜1大枣3炙甘草3。→→→这样的配置,和8就完全不同了,变成平补肝脾气血的比重大增,走表发散风寒的力道则甚弱。

所以,一帖药物可通过不同药物的比重,去控制要走表,还是要走里。

再举例一个配置──

10.麻*2杏仁1生石膏5炙甘草2。〈←←后面的数字是以粉剂来看〉

→→→这种配置,麻*的发散力会大减,麻*最怕生石膏,如果生石膏再加重到8,麻*就几乎失去了表散风寒的力量。

11.麻*2杏仁1生石膏15炙甘草2。〈←←后面的数字是以粉剂来看〉

这种配置,会变成肺有大实热时用的清肺热剂,麻*相对的量太少,发汗力几乎可忽略,反而是石膏用量太大,少量的麻*刚好用来开通肺的络道,使其不会太过寒凝。

12.麻*2杏仁1生石膏3炙甘草2〈←←后面的数字是以粉剂来看〉

这种配置,就是常见的肺脉浮紧,下叠一个洪大脉,病机为「肺外感风寒转热」的「寒包火」标准配置了,可一面表散寒邪,一面清肺热,而麻*的发散力,因为有石膏、炙甘草的牵制,也差不多等于桂枝而已。(所以仲景说:「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仁甘草石膏汤。」阐释:以临床来看,仲景的说法是正确的,麻*怕石膏,同用时,压制了麻*的发散力量,故汗出者也不忌,或问为何不用桂枝汤?因为咳喘如果尚留有外邪未尽的话,用8、9这类偏补的药,是不适当的,而且麻*宣肺定喘的力量优于桂枝。)

所以,一帖药物可通过不同药物的比重,去控制要解表、清热、发汗、不发汗等不同的目的。

在脉证合参,找出病机之后,就是要控制开的药,必须和你的治则相对,变成理法、治则、药物配置,彼此连成一线。

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治实以攻,治虚以补,这是大原则,基本上,要先把握住不能颠倒,病位走表走里也不能弄错。譬如病机是肺脉浮紧的麻*汤实证,治以3、9的虚症补剂,必然化热病情加重。譬如病机是肺脉浮虚的桂枝汤证(虚中夹实),治以1的实症攻剂,则明显体力负荷太重,有过汗的问题。譬如要补肝血的,开到6去了,效果就差了。譬如要治头中风寒痛的,开到5去也不对。譬如肺脉浮虚的桂枝汤虚中夹实证,开到9去也不对,那样的配置主走里。而只要平补肝脾气血的,开到8去也不甚正确,那样的药物配置,有半数是要走表的。譬如你要清肺热解肺表,结果开到11去,那表证会解不掉,只清掉里热。譬如你只要清肺热,那开到12去就不太对了,因为这种配置一半走表,一半走里。

又如很多人常搞不清楚仲景的桂枝汤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变化,而去强背哪一方可以治疗什么症状,并用这种方式来拣方套病,其实,那是多余的,知道药物中有量变则质变、归经、引经这些法则,就能自由的操控整帖药方要到什么地方去。

你说仲景讲不讲究归经、引经、量变则质变?仲景是讲究的,也是用这些法则来操控药物变化的,现在让我们请仲景老师用桂枝汤来示范如何变化:

桂枝汤→→加用附子→→把方向引入下焦(肾主封蛰)和心阳(汗为心液),气阳足则能摄汗敛汗,故用来治误治后的漏汗→→→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加重引入中焦补益的药,故主病机为中焦气血不足的诸症→→→小建中汤。

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耆→→→*耆走表引至皮表,故专主虚热虚损、自汗盗汗等皮腠的诸症→→→*耆建中汤。

桂枝汤→→去炙甘草加*耆→→→减轻走里的药,加重走表的药,桂枝又可引向四肢→→故专主补虚宣痹,治疗四肢手脚发麻等表皮筋骨等人体较浅层的皮肉筋骨病诸症→→→*耆桂枝五物汤。

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厚朴杏仁引入脾肺中并下降肺气→→所以专主太阳病表虚兼喘等重点偏在肺部肃降不及的证候→→→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汤→→加葛根、麻*→→→因外症表现出项背几几的特点,故用葛根把靶位区引去颈项部位为主,故专主项背几几特别凸显的太阳病诸症→→→葛根汤。

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把重点引入下焦兼收涩,故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诸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率先示范归经、引经、量变则质变的人是谁啊?其实就是仲景啊!用药决不是看一方套一方,要千万变化的自由掌控药物配伍,就要先熟悉这些「活的规则」。

‥‥‥‥‥‥‥‥‥‥‥‥‥‥‥‥‥‥‥‥‥‥‥‥‥‥‥‥‥‥‥‥‥‥‥‥‥

或问:上面的〝麻*3桂枝2杏仁2炙甘草20〞

请问老师,有些人对此方重用炙甘草有疑虑,认为甘草会提取肾精耗元阳(我的说法可能不对),其看法应该是指多吃甘草是种寅食卯粮做法,跟重用麻*意思一样会折寿的意思,像这样的疑虑您的看法是如何?

或问:请问falo,有朋友说falo这样配药不对,因为他说这样甘草的份量用太重了(有的用到20克?钱?),这样会把肾气抽掉,因为甘草是把肾气抽掉,拉过来表面治病的,所以这样用药,表面看起来是有好一些,可是事实上是拿人的寿命来交换的。

答:

1.上面是在讲药物之间的比例,不是在讲配这帖药如何如何,这个比例的意思,是这样配置,麻*、炙甘草会主客异位,这才是重点,这是在讲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上面我并没有写上单位,临床工作者,应该还不至于问出这种怪问题才对喔!一帖药要看放在什么地方,放在什么案例上,才有评论这样开药对不对的空间,现在没有什么对象,没有案例,怎么能评论药好不好呢?你说附子好不好?可以说温阳,也可以说会*死人,两边吵成一团。你说人参好不好?可以说补气,也可以说有人吃到中风,两边吵成一团。大枣好不好,无*吗?实性的痈肿吃个半斤试试看,会肿成面龟的‥‥‥,任何的药物都是偏性,都有正反两面性。你说抗生素好不好?不能这样评论,你要看放在什么位置上来讲,就像下棋,一只炮或一只马,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要看它们放在什么相对位置,才会产生意义,这是学医学应有的概念。

3.麻*3桂枝2杏仁2炙甘草20→→→这种配置法,要看你用在什么地方。譬如久年的肺源性心脏病,因近日受外感,咳嗽心悸而喘,肺心两脏都是受累的器官,如果辨证为心气虚兼肺有夹杂外邪宿痰,面白乏力而明显咳喘甚,说话甚无力,肺心合病,不但肺有新邪,心也有旧邪甚严重,就有可能会组合出这种配置,方剂的每味药物,必须是和病机完全相扣,没有多余的「味素药」,肺心同治,比例虽同上,用的是粉药就够了,一餐用的不过几克,何来过剂之弊?但如果是心脏因外感受不了,演变成心阳快要暴脱,就要换成水药,把上面的配置改成克,甚至为钱,或把炙甘草换成人参,或再加大剂山茱萸,先急救,留人再治病。一般没写单位,当然就是按照通例,按照临床常规剂量来运用啊!

昔贤施今墨先生,治疗心悸症,常用炙甘草汤合栝蒌薤白汤加减,方中炙甘草的剂量,一般一日为30克。《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95页》。

4.所以说这边就是要学脉啊,为什么?因为「脉可验药」啊,这样才能整合古人药物记载中的矛盾点,脉象可提供一个客观的证据,让你抓到这味药的中心思想。过剂不过剂?该用不该用?你要会用脉证来判断,尤其是脉,跑在证的前面,要会用脉来判断,而不是傻傻的等副作用的外症出现了,再来手忙脚乱的转换方向,那就已经受伤了。就像开车一样,就一直傻傻的往前开,撞到了有声音了,再根据这个声音来转弯,这样开车不是办法,小病还能让你这样试药,大病则禁不起这样试,方向一错,后果非常严重。也不是嘴炮一通,要用麻*,就说像蛇蝎,要用甘草、大枣,又怕壅满,人参怕上气‥‥‥,怕也不对,不怕也不对,那如何用药?

任何的药物,都可在脉象上,验证它的功用和归经到底如何?譬如吃了淫羊藿,再把你的右尺(假设原来是虚无力的),就会发现右尺脉暂时变有力了,这让我们知道淫羊藿确实有温补肾阳的功用;譬如吃了桃仁,再把你的心脉或肝脉(假设原来是实而有力的),就会发现心脉或肝脉暂时变无力了(破瘀等于破气血),这让我们知道桃仁破血的同时,也会伤气血;相同的,吃了炙甘草,我们会发现心脉、肺脉、脾脉这三经暂时变的较有力,但肾脉变化却不大,这表示炙甘草的靶位区,主要是作用在这三经上(又以脾胃为主),补这三经的气,服用炙甘草,会发现肾脉并无变虚的现象,连吃三天,外症也不会出现腰酸、腿软、足冰、体力不济等肾精肾气不足的现象,所以明甘草并不会提取肾精耗元阳,跟肾经下焦的关系并不大,而且历代的医书也没有这种怪纪录。而要泻肾精肾气的药物很容易找,像泽泻,车前子‥‥‥,这类入下焦利水的药,吃了再把自己的尺脉,就会发现尺脉变空虚了,单味连吃3~4天,必然发现腰酸、腿软、足冰、体力不济等肾精肾气不足的现象,这类药物可泻肾精肾气,是能被客观证明的。

或问:现代医学显示,甘草大剂量长期服用,可以浮肿、心悸、胸闷、高血压。有肾病、高血压、水肿的不宜服用。

答:没错啊,这就是历代本草所说的,「甘草令人满,壅满者忌服」,这是使用上要注意的注意点啊!和古代的经验总结是吻合的。但重点是,我们如何去判断何时能用?何时不能用?用多少才叫大剂?用多久才叫作长期服用?其实,这在临床上是没有标准的,有人红花服了一两尚不堕胎,有人服2钱就流掉了;有人附子用了克尚不蓄积中*,有人服15克就中*了;相同的,甘草有人久服大剂服尚不壅满,有人下3钱便觉满闷,这如何来判断?这是要从脉法上来掌握的,外症很难判断。

当你心脉、肺脉、脾脉虚弱的时后,补甘草是会进去的,所以是不会满闷的,只要虚弱的脉象尚未补回平脉,就像黑洞一样,会不断的吸进去,久服大服也不会出差错,也不会满闷,但相反的,或1日后,或10日后,或1个月后,‥‥‥当心脉、肺脉、脾脉已经补到不虚了,已经补到满了,这时再用补,就是实上加实,气有余则化火化痰,到处壅塞,就像水满了则溢出来一样。或是心脉、肺脉、脾脉中本有痰湿、瘀*没有先清掉,就急着用补,壅塞反弹,当然会浮肿、心悸、胸闷、高血压,但这些不良副作用,并不是像书上说,要等到长期大剂量的使用后,才会发生的,而是脉法不精,诊断含糊,药物开成颠倒方向,1~2剂后,就会渐渐出现的不良副作用。

如果是起头没这些副作用,而是像书上说的长期之后,才出现这些问题,几乎都是补过头了,不懂脉法,搞不清楚什么时候要踩煞车的后遗症。

上文*底字,这句「有肾病、高血压、水肿的不宜服用」不正确,这要特别注意,现代中医就是陷在这爬不出来,这种方式叫做「用西药式的思维用中药」,就是使用中药,却误套西药用药概念来用的不正确用法,效果不佳,等于自废武功。譬如发炎就对上清热解*药、譬如甘草就对上类固醇、譬如人参实验可使癌肿变大,所以癌症的时候,就不要用人参、譬如免疫力低就套用各式补药‥‥‥,诸如此类,都是不正确的中药西用,走入西医式中医的陷阱中,而这个模式,也就是目前学校中,中医教学的主流。正确的说,应该是肾病、高血压、水肿的每个病种之中,又可分成不同病机的证型,只要是脉证上的辨证论治,确定是有脾胃气虚病机参与其中的这些证型,不但用之无妨,反而可速效痊愈,相反的,不管是什么病,只要病机不是脾胃气虚,而你却用甘草来滥补气,就是*,就是会出状况,也一定会有副作用。

或问:有些人对此方重用炙甘草有疑虑,认为甘草会提取肾精耗元阳(我的说法可能不对),其看法应该是指多吃甘草是种寅食卯粮做法跟重用麻*意思一样会折寿的意思。

答:这是张冠李戴的迷糊说法。中药甘草拿去实验,会发现其中的一些成分,有类固醇样的功能。另外,在临床上,对于长久使用西药的类固醇患者,我们也由他们的脉证中常发现,一派舌红脉细数,有伤阴的现象,尤其是肾阴虚。于是,便有迷糊的人,把两者瞎兜在一块了→→→类固醇伤肾阴→→→中药甘草类似类固醇→→→所以中药甘草伤肾阴→→→肾在中医是人的根本→→→根本动摇→→→所以使用甘草重些会伤寿考(寿命)→→上面的结论就是这样拼凑起来的。

但这是正确的吗?这是错误的:

1.甘草里面虽有这种固醇的成分,但使用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单独把这种成分抽出来用,而是使用整片的甘草,所以不能套用西药固醇的结论,而是必须综合其他20余样成分后,得出的结果才是真正的结果。

2.甘草本身有一个特性,就是把这种类似固醇的成分抽出来使用,或者不抽出而整片使用时,只要你的脉象上或使用上,是合乎中医的医理原则的合理使用,没有上述哪些虚虚实实的问题,甘草可以有类似固醇功用,但是却没有西药类固醇的副作用。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啊,这就是甘草自然药物天生的特点,在合乎脉症的合理使用下,和西医类固醇的差异处,就是可以有类似固醇功用,却没有那些缺点,否则,用西药就好了啊,又何必用中药?在符合中医理法,合理使用药物的情况下,上面假设甘草有类似固醇伤肾的副作用,基本上就已经是一个伪命题。而现代医学所说的甘草这些副作用,是在不合中医理法的错误使用,才会出现的后遗症,也就是古代经验中所说的甘草壅满,若是能合乎中医理法来使用,就是久服大服,也不会出现这些副作用。

3.相同的,也不能因为甘草某些成分类似雌二醇,可抑制睪丸酮,就自己解释成会倒阳伤肾伤寿命;或是甘草某些成分可抗菌,就和西药抗生素划上等号,认为甘草也会同抗生素一样, 肠道菌态;或是甘草某些成分有免疫调节,抗过敏反应,就自己解释成跟使用西药的免疫制剂一样,会降低免疫力‥‥‥,其实,中药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很多时候都有类似的功用,但却没有类似的副作用。

但也不要太高兴,中药很多的现代药理报告,不但粗糙,而且都只是体外实验有优良效果,派上战场却是大肉脚,一筹莫展,不能太当真。譬如甘草的动物试验确实有解热的作用,但只要做过几年中医的都知道,发热的时候不找出病机,你给我一斤的甘草用来治退热,这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吗?譬如甘草的动物试验确实有抗肿瘤的功用,得了肿瘤,就天天吃一味甘草就能抗癌,这不是比楚留香用嘴接飞镖还夸张吗?譬如甘草甜素的人体试验可降血脂,但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大部分高血脂的人都是脑满肠肥的气实型态,单用甘草再去实上加实,火上加油,后果会如何?用脚想也知道。可知不能把这类不成熟的药理试验当圣旨,甘草治血脂,在辨证上,必定是林黛玉型的气虚高血脂才行得通。而这些药物试验,必然还存在若干不合理处和谬误处,因为和临床现象矛盾兜不起来,尚无法用来直接指导临床。

基本上,中药的科学研究尚未成熟,把这种不成熟的资料拿来当圣旨,然后要学生去用这种方法开中药,这不叫科学,这叫作头脑不清。

药物如何用?还是用古人的总结最保险,你不是抽某种成分在用,而是整味药在用,而整味药的效用总结,古人已经用了几十亿的人体来作实验,花了千年,不断修改,才能得出这些宝贵结论,你不以这些经过千年人体试验的为准,这是傻瓜。很多中药的现代药理实验,会和古人千年人体实验的结论相矛盾,这个时候,以古人说的为准较佳,因为现在药理实验的答案,常常改来改去,今天说这样,明天又说那样,譬如人参这味药,30几年前说成份跟白萝卜一样,20几年前又说可以补充体力,10几年前又发现有增强免疫修补细胞等功效,5年前说法又变了,因为又发现更多的成分‥‥‥每样药物的现代结论,都是隔几年就换一种说法,以这种尚未成熟的结论,就据予用来指导开中药,是非常冒险的西医模式用中药,效果必然甚差。

或问:古人说:甘草令人阴不痿。又说:甘草令人阴痿,两者说法矛盾,何者正确?

答:两者都正确,这是古人由观察而来的结论。如果我们能紧抓脉症上面的变化,在临床上会观察到两者都成立:

1.如果脾脉过虚,外症兼见过时不饥,乏力,肌肉弱无力,这是脾气虚,脾气虚无法充养下焦,在临床上,可以看到房事无力不举,这是病位虽在下焦,病源实在脾胃,所以补脾有效,故古人说:甘草令人阴不痿。

2.如果脾脉过实,外症兼见舌腻,腹闷而撑胀,肌肉胖旺,这是脾气过实,过实则容易生痰湿,痰湿则容易流入下焦,在临床上,可以看到壅补过实,化成痰湿下流,导致房事萎软无力而不举,这是病位虽在下焦,病源实在脾胃,故泻脾实、泻脾湿有效,这种现象,如果再壅补甘草,必定加重,所以古人说:甘草令人阴痿,实是告诫不可施用于实而痰湿之人,犯实实之戒。

或问:重用麻*会折寿?

答:所以说这边就是要会脉法啊!脉法不是用在 诊,看是什么病而已,脉法是用来贯彻整个理法方药过程的,缺乏这样最重要的东西,中医的理法方药,很可能终究只是一场空梦。

重用麻*会不会折寿?这要看你怎么用?普通的感冒,脉是浮紧的,用麻*发汗,不过一、二日就痊愈,再把他的脉,又归回常态,何来折寿之说?如果是过度发汗,开药方向不对,后来又纠正回来,也只是迁延几日,再把他的脉,也是会归回常态,何来折寿之说?但如果是遇到庸医,感冒医不好,拖拖拉拉,拖了几个月才痊愈,虽然痊愈,但是其他脏腑大受影响,六脉不调,心肺二脉虚细涩兼夹,脉象不归回常态,这样不折寿也难,带去检查,也能检查出心率不整、贫血、抗体低‥‥‥等一系列问题数据,长期让他处在这种状态,能不折寿吗?而你要达到这种折寿的方法也很简单,不按脉症开药,明明是表实的实证,不开解表药,用药相反,连续开人参、四物汤、四君子汤‥‥‥,这类现代所谓药理检查可增加免疫力的补剂,给他乱壅补一通,一段时间后,就能得到这样的结果,由此看之,人参、四物汤、四君子汤‥‥‥岂不是比麻*还折寿吗?所以说中药不是这样评论的,问题是在人,不是在药,如果辨证准确,就不会有什么折寿不折寿的问题,但如果辨证错误,用药方向相反,一段时间之后,轻者迁延,中者伤身,重者折寿,甚者死亡,任何方剂药物都是如此。

麻*需不需要重用很难说?皮薄、肉白而软、瘦小的人,用1钱即可发汗,也有遇过皮黑、声粗、壮硕的铁工厂工人,下8钱尚且只是微汗而已,刚采收的新鲜麻*,则容易发汗,1钱即可收发汗之效,放了5年以上的旧货,发汗力可能剩不到1/3,只好多用。医道精微,四诊不精,脉诊不通,徒凭问外症套方,药理方面,则乱套上面不成熟的西医式中药药理报告,如何能知道何时该重用?何时该轻用?何时该守方坚持?何时该放弃另觅他径?难矣!

另外,还有一些类似的,常见到的药物疑问,譬如:

或问:柴胡劫肝阴?

答:这个问题跟上面的问题一样,就是要会「脉药互测」这个关键技术啊!药物都是双面刃,当肝气滞的时候,会表现出胁痛,这个时候,肝脉会出现弦紧的脉,我们用柴胡去疏肝,疏到什么时候?疏到发现弦紧的脉变成松缓时,这时,就达到目的了,也就是要停手的时候了;如果脉学不精,不知道要停手了,还继续傻呼呼的疏下去,当然就是过剂了,这时就会发现,松缓的肝脉,继续演变成涩细脉或涩虚脉,这时,就是劫伤肝阴了(肝的阴血),又开始表现出胁痛、目眩、昏目,一系列的症状出来,所以说,气滞也胁痛,肝阴血虚也胁痛,很容易混淆,这要凭脉,单凭外症很难胜任。日本有人吃小柴胡汤吃到暴肝的,就是这么来的,这不是小柴胡汤的问题,而是不懂脉法,抓不到何时该收手、转换方向。

不是只有柴胡才会劫肝阴,凡举青皮、香附、川楝子‥‥‥任何会疏肝理气的药物,过剂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劫肝阴→胁痛、目眩、目干、昏目,等副作用症状。那该如何解决问题?也不难,再用当归、首乌、枸杞之类再补回去即可,但要注意,一样要盯紧脉象,否则补过头了,又会制造出一个肝经湿热痰湿的问题出来。

或问:浮萍可替代麻*?

答:浮萍是发散风热的药,麻*是发散风寒的药,两样东西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或问:那为什么会有人用浮萍替代麻*,治疗外感有效?答:这又是不精脉证,张冠李戴下的弊病。在一般普通小感冒的情况下,当风寒进入人体,肺脉是浮紧拉成一线的,若是感冒没有即时痊愈,经过几天后,会郁而化热,基本上,就会渐渐转成风热,这时肺脉表现出来的,是滑宽大的脉象,这时,已经转成风热了。当风寒的时候,当然用麻*、紫苏之类的表散风寒药,当完全转成风热后,因为病机已经转化了,就要用浮萍、桑叶、金银花等表散风热药,若是只转成一半,风寒风热都有,则上述两类药物,依风寒风热的比例而两类并用,这才是正确的方法。可参考:第33.1.1条浮脉(二)如何用脉法判别风寒、风热、风寒兼风热、风寒入里化热、风*的不同。

上述有人用浮萍替代麻*而治愈感冒,很明显的,这是医到已经转成风热的感冒,碰巧套中,所以形成一种老医师的个人独特经验,说是浮萍可替代麻*,但这样蒙用不是办法,知道上面所述其中机理的来龙去脉,就不会迷惑。此事验证甚容易,自己普通感冒时,把一把自己的脉,如果是肺脉浮紧拉成一线,畏寒明显的风寒型感冒,单来一味浮萍几匙试试看,必然加重风寒鼻水直流,这是可证验的。

或问:古人说,夏天不可用麻*?冬天不可用石膏?

答:这还是在相同的老问题中转,脉证不精,守一个死诀死于句下。麻*、石膏之用,不在冬天夏天就一定要怎样怎样,而是在于病人的脉证到底如何?如果夏天肺脉浮紧,这是有风寒表症,用之何妨?只不过夏天天气热,毛孔张开,较容易发汗,可稍少用些而已,便能达到发汗的目的;冬天天气寒冷,天气已经助我下降人体的热气,所以如果是有热症时,石膏用量可稍减些罢了。相反的,虽然是冬天感冒,但若是病人脉细微证虚,麻*使用也不可放浪;虽然是夏天热病,但若是病人脉细微证虚,石膏也不可多用。总之,知道机理就能活用,不知道机理,就会胶柱鼓瑟,读书死于句下。

第59条重要方剂学概念‥‥‥君臣佐使

或问:

老师您好,您提到君药的时候,往往是用量 的,可是在读方剂学的书时,书中解方义时所提到的君药,有时往往不是用量 者?有时甚至不同书提到同一方时,君药也不同,这是何故?例如炙甘草汤,炙甘为君,但其用量不是最重的?

答:君臣佐使这些东西,都是为病机而设立的,病机就是病源、病理结构、病的机转和发展。今天你为什么开这些药下去,一定会有一个理由的,这个理由一定是这些药符合患者当前的病机,所以你才开了这些药,这些药下去之后,也正因为可以扭转病理结构、病的机转和发展,所以可使疾病痊愈。

而这些药,就是一个药队,而当脉诊与四诊参合之后,目的就是为了找出病机,病机一出,药队就是根据病机来设定的,而依据临床的实相,病机通常不是单一,譬如患者的肺脉浮紧,这是风寒,因为这是最主要的病理矛盾点,按理来说,只要下麻*、紫苏、桂枝之类的解风寒药就可以了,所以一般称为君药;但是脉再一把,脾脉实在太虚了,所以又加了炙甘草来补脾,因为这是次要的病理矛盾点,所以叫做臣药或佐使药;然后譬如同时患者咳嗽明显,那我们知道麻*、紫苏、桂枝之类虽可解表寒,在此例中可以当成拔掉病根的药,但是下气止咳却非解表寒药的专长,故再加杏仁以助下气止咳,这也是叫做臣药或佐使药。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正确的中医在用药时,其病机、脉象、四诊、组药组方这些过程是相连贯而首尾相应的,而所谓的君臣佐使,也是在这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的现象,并不是故意要弄一个什么君臣佐使来故弄玄虚。

君臣佐使换成白话和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就是一帖药方中的最重要处、次重要处、次次重要处的意思,而一帖药方(一个药队)是怎么来的?它并不是凭空产生放在那边的,而是根据患者当前的病机来设立的,所以君臣佐使也就是指出最重要的病机处、次重要的病机处、次次重要的病机处的意思,所以一般而言,因为君药是最重要的病机处,也是最急待解决的地方,所以君药的分量通常会最重(这的重,是指常规用量下的重,不是指〝重量〞上 的重,譬如麻*常规是2~3钱;石膏常规是5~10钱,起跳点是不一样的。),又要注意,君药不一定只有一个而已,譬如上述风寒时,那我下麻*一味,那君药只是麻*,而如果我同时下麻*、紫苏、桂枝三味的话,这三味都算是君药,君药的分量即是三者之总合;又要注意君臣佐使也不是指一定要有四个层次的意思,而是指药物的配伍,通常有轻重层次上的现象而已。以炙甘草汤来看的话,生地、麦冬、人参、炙甘草的份量都颇重的,而且药效有重叠,故可知其设计的病机结构,主要是针对心脉气阴两虚的配置,所以这些药都可以当成是君药来看待。

基本上,要讨论君臣佐使的话,要先把脉诊和四诊合参这些东西弄清楚,自己也有能力分析病机,并在临床现场下,针对实例来做君臣佐使的调动与分配,这样才会有较大的意义,并可吸收古人的配伍精华;而如果只是民间套方的方便用药,因为无诊断的能力,对病态外候也不甚了解,理法与用药脱节,自然会把方剂学摆在 位,单纯对着表面症状来选方套用,那学中医就是只能试试看,一个争说A是君,一个争说B是君,这方试不行了,就再换一方试试看,都试不行了就找医生看,这种方式在民间也是很普遍的。

第60条药王脉学重要药理原则……使用中药和使用西药的时候,两者 的差异处在哪里?

或问:使用中药和使用西药的时候,两者 的差异处在哪里?

答:使用中药和使用西药的时候,两者 的差异处在于西药在使用上,必须非常注意在〝量〞字上,量一不对,马上会出大问题,轻则无效,大则伤亡,但在西药间通常没有药物之间配伍比例(药势)的问题;中药的使用则完全相反,〝量〞通常不是问题,只要在常规剂量以上,不要差太多都不是问题,但是要非常重视〝药物之间配伍比例〞(药势)的问题,药势一错,攻补立刻完全相反,小病拖延,大病立刻加重,所以要千万注意。

下面以现实的药物来做说明:

譬如使用西药秋水仙素的时候,有效量和致死量很接近,所以开3毫克(约6粒,每粒含约0.5毫克的秋水仙碱)和开10毫克,两者只有0.克之差(约20粒,每粒含约0.5毫克的秋水仙碱),这是差别很大的,秋水仙碱10毫克是很难不死人的,也即西药里面,虽然只有0.克的差异,但是一个是有效,一个却是死人,但是在中药里面除了极少数的特殊药物另当别论之外,并没有这种特性,开当归3克与开当归5克,其中有2克的差别,但是临床上是差不多,也不会发生什么大事情,所以不会有这种很精确的需要,甚至讲白一点,拿下去炖补用37.5克(一两)的话,也不会出什么事情。

但相反的,中药里面非常注重比例的精确性(每味药物之间的比例),这种比例只要一错(没有对着病机来配伍),虚实、表里、寒热的方向马上相反,小则无效,大则马上加重病情,譬如在药王脉学医案兵棋推演(四)〈赵敏咳嗽不愈〉的案例中,按其病机药物配伍如下:

荆芥3      郁金1      陈皮1      桔梗1

桃仁1      沙参2      生地1      枸杞子1

以上这个样子是有效的,但如果把比例改成这样子:

荆芥3      郁金1      陈皮1      桔梗1

桃仁1      沙参5      生地5      枸杞子5

或是这个样子:

荆芥3      郁金1      陈皮1      桔梗1

桃仁1      沙参1      生地3      枸杞子9

甚至只是这个样子:

荆芥1      郁金2      陈皮2      桔梗2

桃仁1      沙参2      生地1      枸杞子1

则不但疾病不会好,反而会加重病情。

所谓的〝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即是指〝每味药物之间的配伍比例〞(药势)要正确,才能收到良效,配伍比例一不正确,小则无效,大则马上加重病情,而所谓的不传之秘,也不是说不传,而是那种配伍的比例,那种每味药药下多少的量,是根据现实的病人情况来量身制订的,它既不是固定的,也不是随自己高兴乱写的,传统的脉诊必须要会,否则无法理解如何配伍比例!

…………………………………………………………………………………………………

或问:假设我今天开麻*2桂枝2炙甘草2杏仁2知母1淫羊藿1以这个比例一次服用六克一天五次,那我一天内服用的麻*总克数就会是6克,若这次开的药是麻*2桂枝2炙甘草2杏仁2知母1淫羊藿1熟地2当归1贝母1款冬花2也是以这个比例一次服用六克一天五次,那我一天内服用的麻*总克数就会变成只有3.75克,先不考虑另外加的药对整帖药物走向的影响,光是麻*的药量就比 帖减少了快一半,这样的影响不用考虑进去吗?因为开水药的时候不用管总克数,就是将药物开到医者认为足够产生想要的效果的量在一味一味的加上去,反正 也是煮成一碗喝掉,药水内的各味药物浓度是医者自己控制的,但是科中以固定总克数让各味药所占的比例不同去变化,不就冲淡了(或是加倍)各味药的浓度了吗?若药味一多,会不会比例较小的药物反而没有达到它的有效浓度呢?或是药味一少药物的浓度又太高了,反而造成副作用。

目前学生觉得开科中应该也要像『我一天要你吃进几克的这味药然后一味一味往上加』这样来思考吧?

假设我今天开麻*2桂枝2炙甘草2杏仁2知母1淫羊藿1以这个比例一次服用六克一天五次,那我一天内服用的麻*总克数就会是6克,若这次开的药是麻*2桂枝2炙甘草2杏仁2知母1淫羊藿1熟地2当归1贝母1款冬花2也是以这个比例一次服用六克一天五次,那我一天内服用的麻*总克数就会变成只有3.75克,先不考虑另外加的药对整帖药物走向的影响,光是麻*的药量就比 帖减少了快一半,这样的影响不用考虑进去吗?

答:以这个假设来看,即体验了上述中所说的使用中药和使用西药的时候,两者的重点真的不一样,一个是使用麻*6克,一个是使用麻*3.75克,这等于一个病患是使用麻*一钱六分,一个病患是使用麻*一钱,事实上,在开水药的临床回馈中,这两者真的是感觉不出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临床上您发现有两个患者,都是罹患轻微的肺系风寒外感,于是一个您开麻*一钱六分,一个您开麻*一钱来治疗感冒(余药先不谈),回诊的时候,您会发现两个人的痊愈速度都是差不多的,这就是上述所说的,中药并不是那么的重在〝量〞字(这是天然药物的特性)。

但相反的,中药是重在〝药势〞的上面,假设病人只是外感初起,邪在表而非在里,则第1帖药

麻*2桂枝2炙甘草2杏仁2知母1淫羊藿1是能治疗邪在表的,

但第2帖药

麻*2桂枝2炙甘草2杏仁2知母1淫羊藿1熟地2当归1贝母1款冬花2整个药势是不对的,麻*、桂枝皆可走肺系之表;但杏仁、知母、贝母、款冬花则走肺系之里,这种配置是用在〝表邪里邪同在、且里邪重于表邪〞的时候,若是用在〝表邪初起〞的时候,必然会引邪入里加重病情,所以在这边虽然您只动了几个字,但是整队的药势走向就完全不一样了。

再把上面整个概念做个总整理,两帖药物中,一帖是麻*用1钱,一帖是麻*用1钱六分,单以麻*这味药来看,以现实临床的回馈来看,麻*用1钱与用1钱六分,两者在功效上真的差异不大;但以药势来看,一帖是麻*占1/5而主〝表邪初起〞,在这边麻*是主角;一帖是麻*占1/8而主〝表邪里邪同在、且里邪重于表邪〞,在这边麻*的解表力道由1/5急退成1/8,而且也不是主角,两帖药物的药势差别很大。

也就是说对于中药的使用,很多人会把使用西药的概念搬过来套,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中药是天然药物,它根本不是人工的纯化物,所以使用上,不需要像西药那样的 ,虽然您可能会觉得在使用上差2克、差3克差很多,但现实上只是差不多而已(就使用西药而言,差2克、差3克才真的是差很多);相反的,中药的使用要重视在〝正确的药势配比〞为前提,如果您没有去计算药势的问题,只是听了科学上所谓的〝某个药味有某种成分某种效果〞,于是就把这个药味加在药队中,想要其发挥〝某某效果〞,这在中药里面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中药的使用,不是抽出某味药物来看的,而是整队药物合起来看的,整队药物的药势配比要正确,否则效果出不来。

因为开水药的时候不用管总克数,就是将药物开到医者认为足够产生想要的效果的量在一味一味的加上去,反正 也是煮成一碗喝掉,药水内的各味药物浓度是医者自己控制的,但是科中以固定总克数让各味药所占的比例不同去变化,不就冲淡了(或是加倍)各味药的浓度了吗?若药味一多,会不会比例较小的药物反而没有达到它的有效浓度呢?或是药味一少药物的浓度又太高了,反而造成副作用。

答:基本上您要开药的话,以这两个表为主就不会错——

第61.2条药王脉学重要药理规则‥‥‥常规的科中给药剂量表

第61.2.1条药王脉学重要药理规则‥‥‥常规的水药给药剂量表

两个表之间也可以互换。

用科中来开药的话,开药7~14味左右,各种情况都有估量过,套用上面的常规用表都不会错。(当然,特殊用药如独参汤、剧烈药物三生饮、斑猫、砒霜、 、大戟、甘遂、大*等有自己独特的用法与用量,不列入其中)

目前学生觉得开科中应该也要像『我一天要你吃进几克的这味药然后一味一味往上加』这样来思考吧?

答:这个算法也是OK的,而且和第61.2条药王脉学重要药理规则‥‥‥常规的科中给药剂量表的效果是一致的。

第60.1条药王脉学重要药理规则……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或问:中医界有人认为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请问,这说法是不是跟您在第60条说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两者是否会互相牴触?

答:唐代的时候有一个明医,救人无数而声名远播,一天,有一个初学的弟子随侍在侧,第1个病人进来喊肚子痛,他看师父开了:

佛手1两五灵脂1两大*5钱

第2个病人进来也是喊肚子痛,他看师父开了:

佛手5分五灵脂5分*参5钱

第3个病人进来也是喊肚子痛,他看师父开了:

佛手2钱五灵脂2钱藿香8钱

第4个病人进来也是喊肚子痛,他看师父开了:

佛手3钱五灵脂7钱

第5个病人进来也是喊肚子痛,他看师父开了:

佛手7钱五灵脂3钱

然后两天后这5个病人再度出现的时候,都说肚子痛被医好了。

初学的弟子这个时候整个都看傻了,明明5个病患的主述都是肚子痛,都有用到佛手、五灵脂这两味药,但是剂量差别甚大,有重到一两的,也有轻到5分的,有佛手与五灵脂等分量的,也有佛手大于五灵脂的,也有佛手小于五灵脂的,却都可以愈病,于是他问师父说,如果把彼此的药剂互相交换呢?师父答说:「通通无法愈病」。

所谓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就是指中药使用时,在剂量上的变化莫测,清代医家王清任说「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就是这个意思,学中医必须懂脉证医理,才有办法知道何时该下大剂量,何时该下小剂量,哪味药的剂量要下大,哪味药的剂量要下小,而在第60条说的「每味药物之间的配伍比例(药势)要正确,才能收到良效」,药物的使用剂量是由药势来决定的,而药势又是由脉证医理来决定的,这些都是同一件事情。

而上述五个肚子痛的病患,第1个是脾脉的沉弦涩脉明显,外候是急性起病,呕吐明显、全无食欲,也无排便,饮水又吐,腹痛急性病程逐渐加重,脉症合看,这是急性肠梗阻,所以用佛手、五灵脂、大*重剂攻下。

第2个肚子痛的病患是久年的慢性胃炎,舌象淡白胖嫩,舌苔不厚,脾脉沉虚无力,一派虚象本当用补,但是单纯用补又恐呆补壅塞,故稍加佛手、五灵脂以助流通。

第3个肚子痛的病患是脾脉浮弦,重按弦涩,知其肚子痛是病*性的肠胃炎,故解表为主轴,解表药的剂量要比佛手、五灵脂大。

第4个肚子痛的病患是脾脉沉涩,问其原因是被踢伤肚子,主要是要治疗瘀血的问题,沉涩是以血瘀为主,所以五灵脂的量要比佛手大。

第5个肚子痛的病患是脾脉沉弦,攻窜疼痛部位不定,这是一时性、神经性的肠胃功能紊乱之气滞表现,沉弦也是气滞为主,所以佛手的量要比五灵脂大。

如上所述,〝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的变化〞,也即清代医家王清任说的「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哪个药物的分量要大,哪个药物的分量要小,是全由药势、医理来决定的,不是自己随意乱填,也不是有用到这味药就好,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份量大小不同,整帖药物的方向就不一样,此即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的涵意。

…………………………………………………………………………………………………

或问:我的朋友给我以下的这些资料,他说这些资料是〝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要我好好珍惜,不知道陈老师对这些资料看法如何?

1.*耆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2.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所以柴胡要透邪外出的话,用量要大;要疏肝解郁的话,用量要中等量;要升举清阳的话,用量要小量。

3.桂枝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所以桂枝用量不到5g,可以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g,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有祛除在表风邪之功能。

4.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5.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10~25g.。

6.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

7.茯苓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达30g才有利尿作用,g时利尿作用最强。

答:这个还是老问题,学中医必须学会脉证医理,才有办法掌握剂量的正确使用,否则会变成瞎子摸象,摸到什么像什么,或是陷入文字障而变成曲解,徒增困扰与疑惑而已。

1.*耆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正解:*耆15克可以升血压,*耆35克也可以升血压,只是35克升的幅度比较大而已;*耆15克可以降血压,*耆35克也可以降血压,只是35克降的幅度比较大而已。*耆是补气药,气有余便是火,便可升高血压,故用于实证实火之人,变成火上加油,必然升高血压;但是高血压有一种虚性的高血压,患者本是肺脾气虚,身体为了代偿,故而升高血压,在这种情况下,用*耆去补益肺脾气分,身体恢复正常机能,自然不需再代偿,故血压自然降低。

故*耆可升压也可降压,用在实证实火、肺脾气旺之人,变成火上加油,故而升高血压;相反的,用在肺脾气虚之人则血压反降,坊间大师不知其中的机转,只是看传统方剂中,〝圣愈汤〞之类的方剂,吃了有升高血压的报导,又看〝补阳还五汤〞之类的方剂,有人吃了有降低血压,预防中风的报导,故穿凿附会说*耆中小量可升高血压,一两以上可降血压,此语一出误人无数,一些对中医一知半解的善心人士,一看*耆用35克以上可以降压,再一看补阳还五汤重用*耆四两,岂不是降血压的妙方,故传抄流通于各地庙宇,供人自由索取,嘱人平时可多吃以预防高血压,岂知肺脾气虚的虚性高血压吃了诚然有效,但是实性的高血压,吃了火上加油,反而提早中风,实在误人无数,这不是在做善事,而是在造孽。

2.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所以柴胡要透邪外出的话,用量要大;要疏肝解郁的话,用量要中等量;要升举清阳的话,用量要小量。

正解:柴胡一物本来就有透邪解表、疏肝解郁、升举清阳这三种功能,至于要用什么量,只和病人邪气的深浅有关系而已,透邪解表可以用中量,疏肝解郁可以用大量,升举清阳也可以用中量,这是以临床的现实脉证情况来决定的,并不是柴胡曾经配伍于什么方剂中的用量来决定的。

就像上述5个肚子痛的例子中,如果有好事者说他得到中医的不传之秘了,使用佛手、五灵脂的诀窍是:「佛手、五灵脂可治疗慢性胃炎、病*性肠胃炎、打扑腹痛,治疗的诀窍是治疗慢性胃炎的时候要使用小量;治疗病*性肠胃炎的时候要使用中量;治疗打扑腹痛的时候要使用大量。」很明显的,这是不懂中医的穿凿附会。

3.桂枝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所以桂枝用量不到5g,可以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g,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有祛除在表风邪之功能。

正解:桂枝一物本来就有温经散寒、解肌发表、温通膀胱气化的功能,至于要用什么量,只和病人邪气的深浅有关系而已,温通膀胱气化用20g常见,解表也可以用小剂量,这是以临床的现实脉证情况来决定的,并不是桂枝曾经配伍于什么方剂中的用量来决定的。

就像上述5个肚子痛的例子中,如果有好事者说他得到中医的不传之秘了,使用佛手、五灵脂的诀窍是:「佛手、五灵脂可治疗慢性胃炎、病*性肠胃炎、打扑腹痛,治疗的诀窍是治疗慢性胃炎的时候要使用小量;治疗病*性肠胃炎的时候要使用中量;治疗打扑腹痛的时候要使用大量。」很明显的,这是不懂中医的曲解。

4.红花少用可和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正解:这句话不算错,但不需特别的强调,因为所有的活血药,基本上都有这种特性,少用可和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再多上去的话就容易出血,譬如服了桃仁2两的话,您会发现容易出血。

5.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10~25g.。

正解:蝉蜕常用量为5~6g,但治疗温热疫病时也可以用到10~25g,这条应该这样讲,大部分的药物治疗慢性病时,一般剂量即可,但是治疗危急大证的时候,药量应该使用3~4倍以上,效果才会明确,大部分的药物都是如此,并非蝉蜕而已。

6.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

正解:并不是说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两者效果不同的意思,而是临床上如果需要用补,使用一派补药的时候,通常都会加入少许的厚朴、陈皮、山查、……之类的药物以帮助流通,才不会变成〝呆补〞,在一派补益的静药中,加入少许理气活血的动药,可帮助静药之流通,这边的〝通阳〞是〝活动流通〞意思,并不是厚朴、陈皮、山查、……之类药物的原始理气、活血功用有改变的意思。

7.茯苓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达30g才有利尿作用,g时利尿作用最强。

正解:茯苓味甘性平,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但是药性缓和,补而不竣,利而不猛,常规用量是11g~18g,既然利而不猛,利水本来就不是它的强项,茯苓仅是利水平药而已,并不是说用g时利尿作用最强,而是当把一味平和的药物用到g的时候,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这些功能是同时增强的,非仅是利尿作用增强而已,故上述的说法容易造成误导,以为用到g的时候,药性会产生变化,事实上并不是这个样子,而现实上真要利水的话,选用猪苓、车前子之类的药物是最快最简单的方式,不需要这样子绕圈子来使用茯苓。

…………………………………………………………………………………………………

或问:有朋友跟我讲〝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他说他有研究《伤寒论》,古人开剂量都是现代用量的10倍以上,这才是真正的不传之秘,现代人如果模仿古人,把剂量开到10倍以上,治病就会变成很简单了。

答:这个也是不正确,我们可以试想,把剂量开到10倍以上,治病就会变成很简单的话,有何不传之秘呢?难道历代医家都是傻瓜,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发现?

事实上,马、牛、羊、鸡、狗、猪谓之六畜,都是古代重要的工具与财产,打仗要马,耕田要牛,所以古代有一种医师叫做〝兽医〞,是专门替牲畜来治病的,以前乡下牛只〝中暑〞,都是用生石膏1斤、2斤熬水,灌下去解痧的,大只的牲畜治病,是以斤、以两为单位起跳的;而治疗人的病,则是以两、以钱为单位即可,如果自己有在开水药,自己试过几年之后,一定会发现除了危急症、重症大症的药量要放大之外,治疗普通病的时候,把治疗牛只的剂量拿来给人吃是不需要的。

通常使用水药的时候,按照正规药典里面的常规剂量来使用就对了,如果一帖药物中的药物比例是正确的(即药势是正确的),把药量放大到2~3倍,也都还OK;如果把药量放大到5~6倍,因为人体每天吸收的量有固定,只是浪费药材而已;如果把药量放大到10倍以上,因为超过胃肠的负荷,吃了会拉出来。相反的,如果一帖药物中的药物比例是不正确的(即药势是不正确的),则放大数倍药量来服用的话,很容易会出事情,甚至闹出人命,譬如罹患癌症的时候,每每有人教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七叶莲……等加起来十数两的寒凉药熬水猛灌,初时攻力甚猛,症状似有好转,半个月之后则肠胃衰败而一发不可收拾;或有人教以干姜、附子、桂枝……等加起来数两的温热药熬水猛灌,号曰阳主阴从,温补治百病,初时补力甚猛,病邪不敌补力而暂时潜藏,乍看似有好转,半个月一个月之后,癌肿借补力暴长,化火而反扑,或癌肿爆裂出血,或身体到处化燥化火出血,终而不可收拾。

以上皆是不辨证而迷信重剂的极端,但是当下的中医问题不是在这边,因为开重剂会让成本增加,所以开重剂的人毕竟不多,与此相反,当下的中医问题应该是开药太轻,有些中医有很奇怪的规定,希望医师开浓缩科中的时候,尽量在15~20克以内以降低成本,换算成水药,不过1两上下,如果是一个80~90公斤的男子,这样的药量都太轻了,虽然是说要降低成本,但是这样子的药量不足,是很难取效的,这又是走向过度轻剂的弊端了;另外又有一种医师开的剂量很轻,这是因为不会辨证而不敢肯定,所以把剂量开得很轻,又挑一些平和无关痛痒的药剂,想说这样子至少不会误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却不知道无关痛痒之剂药量又轻,吃错不会误事,但也无法愈病,其实是在延误患者的病情......

赞赏

长按







































咨询白癜风专家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jg/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