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特别策划回忆我的祖辈父辈,看完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 10月14日是重阳节。重阳节也叫“重九节”“老人节”。小编从近期出版的书中摘编了几篇回忆祖辈和父辈的文章,以飨读者。这些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希望能引起您的共鸣。 重农历九月初九阳为母亲寻找半枝莲母亲在县城已初诊自己患了癌症,她抱着一丝希望来省城复诊。最终这个癌字还是写在了复诊的病历表上,我遭遇了晴天霹雳。 母亲的癌症已是晚期,医院不予接收。没有治疗也没有开一粒药丸,我陪着母亲坐火车回乡下去了。 在家乡碰上一个摆地摊卖草药的老人,一根谷草拴着一把野草:半枝莲,可以辅助治疗癌症。一把两三枝,卖三块钱。在五六十年前,三块钱也不少了,我正好有三块钱,就买下了。 那段时间,我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半枝莲再好,也买不起呀。 卖草药的老人说这种草长在水沟边,我决定自己去找。我高一脚低一脚,踩过一条水沟又一条水沟,从下午到*昏到天色黑尽,一枝也没有找到。 第二天一早又去了。不是去水沟而是去田坎,寻找了六小时之后,一枝方形草茎、叶片和小花瓣均为对生的植物向我放射出淡紫色光芒,和老人卖的完全一样!顿时我热泪盈盈,双手战栗,心里注满希望。我有主动权了!母亲 的日子全都握在我的手上了! 7月,早稻已收割,中稻正扬花。从这道田坎走到那道田坎,母亲的身影一直伴随着我。 软软的、温热的田地多像母亲那软软的、温热的背,小时候我生病,母亲背我到二十里外找医生。妈妈的背好宽好软好有力,好像我正在行走的大地呀! 不久我跟着姐姐到城市去了,无论姐姐怎么疼我爱我,我还是想妈妈。不敢在人面前想,不敢哭,不敢发出抽泣的声音。小小年纪已学会压抑,小枕头一夜一夜被打湿,同屋的人却听不到哭声。 有一年暑假我回家去,书包里装着两个月饼。医院里,母亲执意要我将两个月饼分成十六份给十六个人。我舍不得,舍不得也得听从母亲的命令。 细细端详手里的这棵小草,我相信我自己找的一定比买的更有药效。而叶片为什么对生呢?一定是对生着母亲和女儿彼此的属望,对生着这世上最微小的祝愿和最伟大的奇迹。 采集了一个7月。 采集了一个8月。 每天早出晚归,陆续将采得的三四十枝半枝莲用水洗净、晾干。 行李袋已装得满满的。 9月,我登上火车,火车听见我的心跳,路上用四二拍子重复着“母亲母亲”的呼喊。 半年后,弟弟来信说:母亲死了,半枝莲还剩下一箩。剩下一箩 的痴情。 我无泪。我无言。这对生着淡紫色叶片的半枝莲哪,从此你是我 不敢采集甚至不敢触碰的祭品! ■文/摘编自《天琳风景》,有删节,作者傅天琳,原标题为《寻找半枝莲》给姑磕头是尽孝心爹那一辈儿兄妹仨,爹排行老大,姑是老小。姑嫁到小董庄,离我们付家庄仅三里多地,过了百草山,再穿过枣树林子,不到半个钟头就走到了。小时候,去姑家走亲戚,是常有的事儿,上午去了,吃顿饭,下午就回来了,有的时候还住下玩儿两天。小伙伴儿见了我问:“这几天跑哪儿去了?”我就很自豪地回答:“上俺姑家去了。” 姑家日子算不上富裕,甚至比我家还穷,但到姑家走亲戚,是很乐意的事儿,一来姑会想办法做点儿好吃的给我,二来到了姑家不用干活儿,怎么疯玩儿也不遭打骂。这对我来说,就是很高的待遇。 跟姑家走得最亲密,是我上高中以后。学校所在地在十五级村,距姑家也就一里地,且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那年月,我们上学捎干粮,中午在学校食堂蒸一下,凑到一起吃,我有时忘了捎干粮,或者捎少了,等不到下课就吃完了,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又饿了,在这些情况下,我就去姑家赶饭吃。 姑家虽不富裕,但饭比娘做得好吃,再就是有稀有干有菜,热热乎乎的,比在学校里吃,要舒服许多,因为舒服,我会经常找理由到姑家蹭饭。 姑家轻易不包顿饺子,一旦包了,就托小董庄的同学捎信儿,让我到家里吃,每每得到这样的消息,我会十分高兴并热切期待,尽管这样的好事儿不是很多。 爹是常把“知恩图报”挂在嘴边儿的人,下了新粮,就让我用自行车驮一部分给姑家,有时是高粱,有时是玉米,小麦少,送不起。这样,我觉得在姑家蹭饭就心安理得了。 我当兵了,每次探家都不忘去看姑,带上些吃的,看着姑吃,心里很高兴,走之前,还要去姑家告别。那一年,我接到大弟来信,说姑父去世了,得的可能是肝病,没怎么在炕上躺着就去世了,就这样,姑才五十出头儿就守了寡。 那时候,我的两个表哥刚成家,孩子都不大,四个表妹一个也没出嫁,扔下这么一大摊子事儿,姑父就走了,姑该怎样难过?事隔不久,我探亲去了姑家,见姑明显老了,添了许多白发,皱纹也多了。 姑是坚强的人,也是开朗的人,说话嗓门清亮,心里也亮亮堂堂,从来不让外人看出她内心的愁苦。那次,我在姑家的屋里院内转了几个来回,心情跟以往不一样,因为我从中揣摩了姑的艰难。 那时,我每月的津贴是七十多块钱,临走时我给姑撂下五十块钱,姑推让半天才收。送我出门的时候,姑说:“岳儿出息了,没让我白疼。”我知道,那五十块钱,为姑解决不了多大困难,但对于我来说,也只能这么做。再以后,不论回家次数多与少,待的日子长与短,看过父母之后,就去看姑,临走前都要塞给姑一些钱,有时是一百,有时是二百。姑还是死活不要,我不多说话,硬往她兜里塞,还不希望有人看见。姑往往会追出好远,回头招手时,不是姑流泪,就是我流泪。姑的身影总是在我的视野里变得模糊。给姑拜年,我们弟兄们总是成群结队,姑家是中转站,我们磕完头,就赶赴下一家吃饭。姑每次都拦着,死活不让我们磕头。推让半天,打个折扣,选一个代表磕。这时候就有人推荐我。到这个时候,几个真心让我磕头的弟兄就把姑抱住,不让她拦着,我自然也不会谦让推脱,跪在地上便磕。我磕完了,弟兄们才松开姑。姑就说:“俺岳儿就是冤大头。”我不觉得冤,给姑磕头,算尽孝心。■文/摘编自《与荷听雨》,有删节,作者李西岳,原标题为《姑》 我是奶奶带大的孩子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多,母亲生下我们之后,便交给奶奶。生和养孰重孰轻,没有比较过,都是扯不开的亲情。小时候只要说到家,就是奶奶。奶奶照看我们,上街喊我们回家吃饭,督促我们上炕睡觉。生病发烧,奶奶整夜守着我们、用一团头发,蘸上香油,在我们的前胸和后背搓来搓去,这是奶奶为我们退烧降温的“ 秘方”……我们的每一寸骨肉,都长在奶奶最柔嫩的心尖上。有一次奶奶去走亲戚了,村里的一群孩子联合起来欺负我和弟弟,我们已经跑回家关上大门了,他们还在外面砸门,向院子里扔砖头。正在这时,奶奶回来了。看到这种情况,奶奶大怒,从路边捡起一根树枝就冲了过来。平时温和的奶奶,此时像一只愤怒的老鹰,那群孩子哄一声跑散了。我们打开门把奶奶迎进来,扑到奶奶怀里抽泣着,奶奶久久地抚摸着我们的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说的是母子之情。像我们这些在奶奶怀抱里长大的孩子,再活几辈子也回报不了奶奶的养育之恩。我结婚之后便离开了家。奶奶一个人在北院一住就是十六年(父亲不满周岁那年,爷爷就去世了)。我们每次回家看奶奶,就去北院。和我们在一起,是奶奶最开心的事,而且总有说不完的话。我们有时候也劝奶奶,还是回南院去吧,一个人在这边不方便。对这件事奶奶则从不多说,只有一句话:老了,一个人清静。但一个人确实不方便。有一年有人送给奶奶两袋外国奶粉。奶奶不识字,更不认识上面的“洋字码”,误以为那是洗衣粉。有一天她想用洗衣粉擦擦背,结果越擦越腻。叫来邻居一问,才知道那是外国奶粉。奶奶一直把这件事当作笑话讲给我们听,但我们听了却总是笑不出来。奶奶从来不向我们要什么,我们有时候主动给她几块钱,她还总是说:你们孩子还小,日子过得正累,别惦记我。在我的记忆里奶奶只要求我做过一件事。她的老花镜坏了,她说有时候自己想缝缝补补,却什么都看不清,让我督促父亲抓紧时间去给她把老花镜修上。其实这件事不用找父亲,我也能去修的。可当时我三十多岁,眼睛正好使,完全不能理解老花眼是一种什么感受,好好的眼睛,怎么会看不清呢!我没有介意这件事。直到有一天自己的眼睛也花了,我才知道花眼的感受,才知道奶奶一个人生活在北院,没有老花镜的困窘。才想起如果我小的时候告诉奶奶,我眼睛看不清了,需要她帮我做一件什么事,奶奶不吃饭不睡觉也会去做的。现在想起来,即使给奶奶买一个新的老花镜又算什么难事!人为什么总是在事过之后,在无法弥补之后才觉察到自己的过失?■文/改编自《依恋》,有删节,作者郭华,原标题为《故乡庭院》我为父亲换电视常从认识父亲的人那里听到对他的评价:善良、厚道、仁义、自律。我觉得父亲是当得起这个评价的。他当县教育局局长十八年,家里的日子一直捉襟见肘,不见殷实,记得上了初中我仍然从未穿过一件毛衣;我的哥哥姐姐们没有一个被保送上大学,我是恢复高考后自己考上的。父亲在他的职位上为人办了许多事,却从未收过礼。一次,一个恢复*策的教师为了表示对我父亲的感谢,用自行车驮了一袋麦子送到我家,我亲眼看见父亲的脸涨得通红,怒气冲冲地斥责那位老师:“你这是干什么!”那位老师羞愧难当,扔下东西落荒而逃。那袋麦子后来我父亲托人给那位老师捎了回去。我很少见他发这么大的脾气。我理解父亲那一代人,他们把人格操守看得比生命都重要。我大学毕业后被分在外地工作,对父母极少恪尽孝道,总是愧疚于心。父母年迈,难免会有些小病小恙,哥哥姐姐怕耽误我工作,都尽量不通知我,使我很少有病床前侍奉汤水的机会。为了弥补孝心,我每次回家除了带些滋补营养品,还要给父母一些钱,但仁义的父亲每次都坚持不要,说我们的小日子也不容易,他的离休金足够他们老两口花的,那决绝的态度像是对一个外人,而不是他的儿子,让我心里十分难受。父母的日子过得非常俭省,平时吃穿也就是讲究温饱而已,房间里一个黑白电视看了十几年,也舍不得换。父亲的眼睛不太好,每当我看到他戴着老花镜坐在沙发上费劲地看电视时,我的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一次过年回家,我和妻子偷偷跑到街上商店花一千多元买了一台21寸彩电。母亲十分欢喜,父亲却找出钥匙,抖索着手打开抽屉非要拿钱给我,我急得眼里迸出了泪花,带着哭腔说:“爹,我常年不守着你们,你就让我尽尽孝心吧。”父亲离开人世那天,是年12月13日,黑色星期五,我从此成了一个没有父亲的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有一个老莱子七十岁彩衣娱双亲的故事,我是再也没有这种福分了。■文/摘编自《当梨子挂满山崖》,有删节,作者刘江滨,原标题为《怀亡父》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或许父母从未开口说爱你却默默把 的都给了你父母健在,就是儿女的福气趁父母还在我们身边常回家看看吧END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tp/10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知识每日一药飞扬草
- 下一篇文章: 一味药入五脏,能治头晕失眠,心悸气短,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