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炎症的古方半夏泻心汤
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是澳大利亚医学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临床医生)和罗宾?沃伦(RobinWarren,病理医生),他们的贡献是于年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幽门螺旋杆菌。自从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导致胃炎的病因后,西医治疗胃炎和溃疡的理论转为抗菌疗法,采用简单的抗生素即可以大大提高胃炎和溃疡的治愈率,一个并不起眼的病理发现在短短地一二十年内为千百万胃病患者解除了痛苦,甚至挽救了生命。世界人民感谢他们,他们得到这个国际大奖也是无愧的。在祝贺这两位科学家得奖的同时,我更深深地钦佩张仲景。他虽然没有发现许多胃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但他却知道这些胃病应该用*连*芩这些带有光谱抗菌作用的药物,而且知道*连*芩再配伍半夏、干姜、人参、甘草、红枣效果更持久,更稳定,病人服用汤液时口感更好。因为他记录了一张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 这是一张治疗上消化道炎症的古方。遥想仲景当年,*阀混战,饥荒连年,百姓生活极端困苦。饮食不调,颠沛流离,惊恐不安,患有胃病的人必定很多。临床多表现为上腹部痞痛、或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等。这就是古代所说的痞症。所谓痞,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心下部膨满有自发痛,但不坚硬,且无压痛但按压后并不是硬满如石,张仲景经验,凡呕吐而肠鸣,心下痞者,都可用半夏泻心汤。因为本方能较快地消除心下痞的症状,所以名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这些条文,就明确地提示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消化道疾病。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变在整个胃肠道。往往患者见饮食物无食欲,或有恶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者进食不久以后,上腹部发胀,或者消化液返流。这种饮食不下出现上反。现在许多上消化道炎症均可表现为“心下痞”。肠鸣,多伴有大便次数增加,或不成形等。 胃病是中国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半夏泻心汤也是一张常用方、久经实践检验的古方。但是,现在能用半夏泻心汤原方治疗胃病者却不多。大多自拟一大方,其中有辛香药一队,草头药几把,虫类药几样,矿物药一堆,美其曰此方能消炎、止痛、制酸、抗病变。临床疗效不能说没有,但总不如半夏泻心汤来得快捷,口感也没有半夏泻心汤那样苦得爽口。所以,我真心希望读者们多用此方,因为千百年来,有无数的医生用过这张方,而治好的胃病患者更是天文数字!中医不可能有动物试验,古人就是在人身上试出了这张配方。因而,这张配方更显得珍贵。 方剂:半夏(9克)*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连(3克)大枣(4枚); 本方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在《伤寒论》中原文主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之后出现“但满而不痛”的痞证,病位由胁下转为心下,故方中不用柴胡,而用*连,此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干姜、*连。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脾胃为人体升降之枢,气机升降失常,邪气阻滞,气机不利,升降失度而病矣,脏腑功能失调也即气机升降失度,临证重在调其升降,复其功能为治本之法。且临床上病单纯的寒,单纯的热,都好治,然寒热错杂之邪,也有寒也有热则不好治,治寒还有热,治热还有寒,如果不学泻心汤的方义,没有理论指导,背个方子,在临床上治这种病就难治,也有点效但总不彻底。 本证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则生热,会出现大便不调;胃气不降就有点呕吐,湿热就生痰饮产生胸下痞的感受,脾气不升而生寒,就会造成气滞则腹胀,肠中寒则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肠鸣腹痛;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心下痞满不舒,胃气上逆则呕吐或吐涎,脾阳不足则下见大便泻利。运化不良则舌苔白腻,脉多见滑。 从药证上分析 1、半夏可以散水*,主治痰饮、呕吐,容易刷牙恶心,或者食后恶心呃逆(即“呕”)是使用半夏的指征;本方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现代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咳、抑制腺体分泌、镇吐、抗癌、调节免疫及调节神经兴奋性等作用,并通过调节免疫而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而*连、*芩配伍半夏、干姜正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 2、*连可以泻热、除痞、健胃,“心下痞、心烦、下利”是使用*连的指征;*连是天下 苦药,1:25万的*连水仍有苦味。*连又是天下 良药,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主要是指*连而言。*连苦寒,是中医的清热、泻火、燥湿、解*的重要药物。*连的提取物*连素,已经成为现代治疗菌痢肠炎的常用药物。*连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并有抗原虫、抗病*以及抗炎、解*、降压、利胆等药理作用。 3、*芩清热除痞,心下痞、口苦是使用*芩的指征;以*芩、*连合用,苦寒清热,苦为降,降什么?降胃气上逆; *连、*芩作为清热解*的代表药物,能修复胃黏膜,而且还可改善黏膜腺体萎缩程度,抗杀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病人的阳性率可高达80%以上,近年来有人提出“无幽门螺杆菌即无溃疡”的说法,药敏试验发现,本方对幽门螺杆菌(hp)有一定的抑杀作用,其单味主药*芩、*连对hp亦具有明显药敏作用,日本香川医科大学寺田总一郎等研究表明,*连解*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汤、六君子汤和*连汤有较好的抗HP作用)。 *连、*芩还能促进细胞内环 腺苷水平提高,进而影响白细胞多种功能,发挥抗炎作用,同时可调节免疫功能水平,通过调整脾胃气机和肠胃环境后,本方能增加胃黏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溃疡指数,具有抗胃溃疡作用,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胃黏蛋白分泌及加强黏蛋白合成等,加快溃疡的愈合,是一个有效的胃黏膜保护剂。 若舌苔厚腻*连6克以上,舌苔不红、不厚腻的*连3克左右 4、干姜辛热散寒,能够散脾气之寒;散水*而止呕,下利、腹痛、不能饮冷、食后或呕吐、或胃中胀满,大便偏稀属寒者(即“肠鸣”),是使用干姜的指征; 5、*参可以振奋胃肠机能,主治心下痞坚、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悸,因此呕吐、泻下之后的体液丢失,心下痞硬是使用*参的指征; 6、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精神抑郁,心中烦乱的情志疾病。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因此挛急疼痛不适感觉是使用大枣的指征;胃中不适导致的烦躁是使用甘草的指征。 干姜、*参、甘草可补中益气,调和脾胃,补中气。明显温通中焦作用,增强胃动力,改善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而半夏、*连、*芩则起到了改善胃腔内环境的作用,改善胃内环境后,促进了干姜、人参、甘草的吸收,进而增强了胃动力。 辛开苦降,寒温一炉,甘温补虚并用。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 方。古人概括为“辛开苦降甘调之法”;后世医师按此法则,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应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要点。 一为虚:脾气虚、胃阳弱而见乏力便溏、泄泻;“虚”的病机主要体现在因长期胃中不适、脾胃运化乏源而出现的食欲不振、乏力、脉弱等。 二为实:气机升降失常而见胃脘痞满、腹胀; 三为寒:胃阳不足而见恶食生冷、脘腹冷痛;“寒”的病机主要表现在患者不能饮凉冷之食,食后则不舒,或痞胀或下利; 四为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而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脉数等。“热”的病机主要体现在患者不能进食辛辣,食后则胃中有烧灼感、嘈杂感,舌质红,舌苔*厚腻等; 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舌苔多见*腻,但脉象没有明显特征。本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中虚热结。上热下寒的病理,半夏泻心汤为一首 代表性的寒热补泻同用之方,虽舌红不忌生姜、半夏,虽舌淡不避*芩、*连。 诊断要点:本方是胃病的专方,虽有报道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状。要摸病人的上腹部,看看有无“心下痞”?然后要看舌苔是否厚腻?还有问病人的大便是否成形或腹泻?这套程序,实际上就教我们如何辨认半夏泻心汤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如有上腹部饱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体格检查上腹部局限性压痛,此符合半夏泻心汤证。 1、饮酒过量可出现呕吐 上腹部烧灼感、头昏、烦躁,或者口干、口苦、口臭、舌苔*腻(*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为热,苔腻为湿,为痰),可使用半夏泻心汤; 2、霍乱(急性肠胃炎) 因饮食不妥,初为消化不良,发生呕吐泻泄多次,眼眶下陷等脱水之象,脉象细数(细数血虚有热),口渴欲饮,水入即吐。遂拟半夏泻心汤加樟木、乌梅煎服。 樟木味辛性微温,功专祛风散寒,消食化滞,止吐止泻。乌梅味酸性温,功专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利筋脉。两味加于半夏泻心汤中治疗霍乱(急性胃肠炎之吐泻),功效甚捷。 3、泄泻 饮酒发热,渴凉水数杯,早晨腹痛腹泻,泻下如水色*,腹中辘辘有声,恶心欲吐,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冷饮,胃热,舌质红(是热证表现)、苔白腻(水饮湿困);脉沉细数(虚症而热)。证属胃热肠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予半夏泻心汤: 一般1剂而愈。泄泻乃脾升不足为主,当升不升,该降不降,失调所致。 4、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半年余,时好时犯,服清热泻火之剂,不仅不效,反而更剧,西药维生素B2、维生素C,长期服之不应。询其致病之因,外出工作,饥饱不均,寒热不调。自感胃脘痞满不适,腹中肠鸣漉漉,大便稀干不等,饮食欠佳,晨起口苦咽干,舌质红,苔白腻。证属脾胃不调,寒热错杂,升降失宜,火邪炎于上,寒邪居于下。治法健脾和胃,清上温下。方拟半夏泻心汤; 脾开窍于口,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津不上润而阴火上行,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病属寒热错杂,单清其火或只温其寒,皆不能愈。惟寒热并投,升降气机,斡旋于中焦,方能使痞开结散,津布而火降,口糜自除。临床对口腔溃疡久不愈者,不妨用本方一试。 5、反胃 有的患者不时发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每一、二日便呕吐一次。呕吐物除食物外,尚有多量酸水。平时口淡无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胃气上逆。本案虚寒之象,脾胃虚寒,郁火犯上,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予半夏泻心汤。 6、头痛 头痛已5年余,以头后部为甚,伴有胃脘胀痛,纳呆,恶心,舌淡(一般多主虚证,脾气不升),苔白腻(浊邪内蕴,主湿浊、痰饮、食积),脉沉滑(主寒症、主寒痰、水湿)。此乃中焦痞塞,寒热夹杂,运化失常,不能升清降浊而致。清气不升,头窍失养,或浊气不降,上扰清巅,均可致头痛;治宜辛开苦降,宣通上下。方药:半夏泻心汤。 7、慢性泄泻(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有医院选了上百个案例,所选病例病程全部在1年以上,证型为寒热错杂型,表现以泄泻,干呕或呕吐为主症,伴胃脘痞满或嘈杂,舌苔*,脉缓。 以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加减:腹泻重症加赤石脂12g;腹痛加白芍12g;大便带脓血加白芨12g、槐花炭10g。10剂1疗程。腹泻轻症,每个月服2~4剂,3个月不再复发后停药。总有效率97.1%。 解病:慢性泄泻病程长,病机多表现寒热错杂,易虚易实,虚实夹杂,饮食起居稍有不慎,复发率高。治疗上当需审慎。补气,恐壅滞导致腹胀,温阳,又怕助长邪火,过寒过热均不受药。宜辛开苦降,腹泻严重者,因虚不受药,当轻剂缓调。本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泄泻,疗效显著稳定,无不良反应,确实值得临床推广。 胃脘痛重者,加炒白芍、玄胡; 胃脘痞闷重者加木香、川芎; 泛酸嗳气者加瓦楞子、砂仁、陈皮; 纳差甚者加炒白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便溏重者,加茯苓、苡仁、煨诃子、赤石脂; 若内有热结者便秘者,加全瓜蒌、大*; 舌边尖红少津者加玄参,麦冬; 吞酸嘈杂,加吴茱萸、瓦楞子; 若气滞明显者,腹胀,嗳气,舌苔厚腻,加砂仁、陈皮、茯苓、枳壳、煨木香、莱菔子以行气消导; 有针刺样痛者血瘀加丹参、三七粉、当归; 虚寒者,易干姜为炮姜。 兼两胁胀痛加郁金、香附、川楝子; 兼口苦口干选加山栀、龙胆草; 兼腹胀者加木香、台乌、枳壳; 偏虚寒加夹湿热者加苦参、佩兰叶; 有肠腺化生者加半枝莲、生苡仁、鸡内金。 呕吐加竹茹、茯苓; 精神抑郁加柴胡、香附; 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 上消化道出血加花蕊石、藕节、白芨。 气血虚弱者加白术、*芪、当归; 胃阴亏虚者加沙参、玉竹、生地。 本方与香砂养胃丸也不同。彼方多用于面色*、消化不良者,而本方多用于胃中有感染者; 值得注意的是,经方药物配伍及药量配比十分严谨,方药与症状体征之间严格契合对应,有是证则用是方,无是证则去是药,症状一旦变化,方药也随之改变。 另外,笔者在临床上反复体会本方药物剂量特点,屡屡发现方中干姜与*连的配伍比例一旦有偏差,则病情必定加重。因此,两者的配伍比例是本方能否取效的关键。由此可见,剂量是临证处方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大意错过。一种剂量对应一种药证(方证),这就是方证对应内涵中的“量证”特征,类似于药理学中的量效关系。 半夏泻心汤的多效性 近年来有关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的报道较多,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认为半夏泻心汤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参与免疫调节,保护胃粘膜屏障功能以及止血等功效。半夏泻心汤被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各种疾病。统计显示,其所治疾病多达十数种,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胃窦炎、胃脘痛、贲门痉挛、幽门梗阻、肠炎、腹泻、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胀、慢性胆囊炎、美尼尔综合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胸痹、消化道疾病、化疗所致呕吐等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用了·秒,转发只需1秒呦~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tp/1417.html
- 上一篇文章: 现代阳台园艺,这些你不可不知
- 下一篇文章: 治疗癌症的民间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