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中医看病,人们更信任“老中医”,去药店抓药,还是想找“老药师”,这其实说明掌握中医中药知识,实践经验的积累很重要。中药的质量影响中医的疗效,如何把控中药质量?传统的眼观、手摸、鼻闻、口尝在今天依然是快捷有效的方法。

如何练得这一身“好功夫”?荣获广东省中药饮片鉴评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中药饮片鉴评大师”称号的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副总监王斌的成长经历或许能给出一些答案。

走进王斌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桌上各种各样的中药材,看起来有些是新鲜的,散发着浓郁药味,有些已显陈旧,要凑近才闻得到味。王斌说,除了看《中国药典》、中药材鉴别图鉴、图谱等工具书外,经常看实物才能加深印象。

的确,从小到大,我们几乎都看过中医,吃过中药,一剂中药包含几种或数十种药,相信大多数人都记不住名字,更谈不上记住外观性状了。而对中药从业人员而言,要掌握常用几百种中药的性状特点,可比记英文单词还痛苦,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在见到王斌的那一刻,特别想了解她是怎么做到的。

王斌说,“我的工作几乎天天与中药打交道,经常去药材种植和生产基地,熟悉了常用中药材、中药饮片的鉴别特征和质量等级,也深入了解从药材到饮片、再到中成药的质量传递过程。”

常言道,“干一行,爱一行。”中医中药是个特别传统的行业,似乎与王斌这个外表现代的女生不太相符。王斌说:“我就出生在一家药厂,直到10岁离开去外地上学,可以说是闻着中药长大的。耳濡目染,便喜欢上这一行。从大学本科到研究生,学的都是中药学。研究生的学习方向是中药饮片加工工艺和中药质量标准等,毕业后便进入香雪制药,一直在技术、质量岗位工作,这一待就是10来年。”虽然是简单的描述,但可以想象,10年时间在一家有着几千员工的上市公司要从普通员工升至工程技术中心副总监,付出的努力非同寻常。

天天对着形态各异、气味混杂的药材,从中找出优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王斌说:“每天都有寻宝的感觉。要知道,好的中药,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从种源筛选、种植管理、中药材采收、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或中成药加工)、产品流通……经过多个步骤才会到达消费者或病人手中。由于需求量增多,许多药材由野生变家种。药材的产地不同,当地土壤、季节和天气变化不同,都会影响中药材的外观性状和内在质量。而中药材及饮片经多个环节,在流通过程中还可能被掺伪、染色,存在许多让中药饮片性状改变、质量变差的不确定因素,这都增加了鉴评的难度。而正因为难,才感觉自己的工作挺重要的。”

实践出真知

其实,鉴评中药饮片,不只是检查中药饮片成品的质量高低,需要从种源开始全程把关。如白芍是香雪制药用量很大的品种,每年需几千吨。为了确保中成药的质量,公司建立了种植基地,从种源筛选、种植地的选择,以及确定种植年限多长,何时采收的质量好且产量高,都要研究。这个品种她就跟踪了三年。

在安徽亳州的种植基地,三年里,王斌每个月都去走访和调研,下地除草、施肥、剪枝、打顶、浇水都学会了。“我到地里了解种植过程,去检查采收的每批药材,这样才能仔细观察药材的生长、开花过程,从而把握每一批药材的质量情况。因为公司的实验室设备齐全,每次去我还要带一些新鲜的药材如白芍、白术、知母、牡丹皮、半枝莲等回广州,测出这些不同批次药材的含量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后来,郑州机场打包处的工作人员都认识我了,好奇我怎么每个月都带药材走,以为我是药贩子。”王斌笑着说。

除了靠感官鉴别药材,科技的进步也体现在中药生产检测上。王斌介绍说:“指纹图谱是中药质量鉴别的现代方法,具体来说,中药指纹图谱是建立在中药化学成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用于评价中药材、中药饮片以及中药制剂质量的真实性、优良性和稳定性的一种可量化的鉴定手段。同种药材种植环境、年限、采收季节、加工工艺不同,其中的成分含量就不同,对比它们的指纹图谱,就能分出质量高低。”

安徽亳州是个中药氛围十分浓厚的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中药种植、采收、加工等各个环节,分工明确,有的只管种植,有的负责粗加工、精深加工,逐渐形成了产业链。由于长期做中药,农民都有各自的经验。

王斌常去一些农户家里学习、观摩,看他们是如何种植、如何加工的。她说,单就蒸煮药材这个工序,就有很多讲究,用蒸法还是煮法,蒸煮多长时间等,不同的农户,有不同的做法。而晒药材这个环节,看似简单,也有窍门,是一直在大太阳下晒,还是晒一段时间,再堆放一段时间……处理方式不同,成品药材的质量就有差异,我们需要反复试验、分析研究,找到 的工艺路线,生产出我们想要的产品。

日复一日的探索中,王斌乐在其中,并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深有感触地说:“从学校出来前,一直待在实验室,以为是用科研人员的精神在做研究。到了田间地头,才发现自己以前接触的只是皮毛。农户从筛选种子到看天播种,再到加工的每一步,有很多因素要考虑,非常复杂。因此,日常的鉴评工作也不应只是机械地对照标准看,要详细地分析,搞明白其中的道理。”

王斌说:“真正的工匠在民间。如亳州的专业药材种植大户或加工大户,他们的形成不是靠一代人,而是三四代人都在研究一个品种,从太老爷、爷爷那代就在种药,积累起丰富的经验,才做精一个品种,发展成大户,如今仍在继续改进,提高机械化、自动水平。他们学历不高,却发明出许多实用新型专利,比如说白芍这个品种,他们在种植上进行了改良,还改进了白芍脱皮机、筛选机等设备。如此一来,芍药苷的含量能超出药典规定的几倍,可谓实践出真知。从他们身上,我也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了,要让自己做的品种质量更优。”

鉴别中药的小技巧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中药鉴定最基本的任务就是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但随着需求增大,销量增多,出现掺伪、掺杂、染色、过度硫熏、虫蛀霉变等质量问题。其中,掺伪、掺杂是鉴评的难点。

中药掺伪现象主要集中在 来源较少、资源稀少的品种,多为同属近似种或名称和性状相似的品种,同属近缘种的药材与 药材混用,不仔细甄别,则较难判断。如西南绣球冒充小通草,野皂角刺冒充皂角刺,藏柴胡、锥叶柴胡冒充柴胡等,还有部分品种掺有泥沙等其他杂质,如*连药材(鸡爪*连)中夹杂的泥土未去除,地龙腹部泥土未去除等。

王斌说,现在有些不法商贩售卖中药,不会全部是伪品,常在 中掺杂一部分。由于药材外观性状的影响因素多,各因素叠加,就难以判断究竟是性状发生微小改变还是被掺伪掺杂了。如常用药材酸枣仁,国产数量不多,但进口产品的成分含量很低,因此国产的价格每斤要近元,进口的才几十块。在利益的驱动下,可能会出现掺杂20%的伪品来降低成本的情况。

中药鉴定除了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简便的方法还有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通过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折断面、气、味、水试、火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

消费者可以通过眼观、手摸、鼻闻的方式判别。

首先就是眼观、手摸,看药材的大小和整体颜色,因为不同的土壤种植、不同季节收成都会影响药材的外观,比如广东人最常用来煲汤的*芪,就尽量不要买太小的,它可能种植时间较短。再看颜色,淡*棕色或棕褐色是比较正常的。

以往硫*熏蒸用于部分中药材的加工,可以防虫防霉或改善外观,一些小作坊会滥用硫*熏蒸使水分超标的药材不霉变,让已霉变的药材看不出来,但食用被过度硫磺熏蒸的药材会损害人体健康,现在有很多地方都要求“无硫”药材,凡颜色太鲜亮的药材要警惕被熏过。市场上有的药材颜色很白,有可能就是用硫*加工处理过,只是为了好看。

另外,判断药材质量时可以把药材掰断,有的韧性十足,有的比较柴。还要看它的断面颜色、纹理分布,不同质量药材都有所不同。如果质地太松散可能是某种因素促使它长得太快,一定程度也能看出药材的生长年限。

除了看外观,还要闻气味。如*芪,豆腥味很重是它的典型特点。

当然,这只是中药材的基础知识,如果有兴趣,可以学习中国药典(版有电子版),对各种药材有个简单的认识。保险起见,还是建议消费者到大药店购买中药,他们进货会经过多层专业的筛选,更能保证质量。

《食经》杂志社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tp/7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