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index.html
??

先生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取各家之长,融自身体会,处方用药,独具匠心,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先生临证处方用药特点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量小力宏,配伍严格

先生用药,一般成人剂量在6~9克;矿石介壳类质地坚硬者,如生龙骨、生牡蛎等,用至12克;轻清质松气味淡薄者,如夜交藤、银花等,也可用12克左右。用量 者*芪亦不过25克,儿童用量减1/2~1/3。先生处方用量虽小,但其疗效既快且好,一般外感2剂即愈,内伤杂病3~9剂定见疗效,可谓量小力宏。

何以能达如此效果?先生回答:中医中药治病,其原理在于利用天然药物的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调动人体自身的调和能力,激发人体固有的愈病机制,从整体上补偏救弊,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中药治病原理与西医西药利用一定剂量的化学成分进行拮抗的治疗思路截然不同,中药对人体的调节作用是整体的、全方位的,难以用单一的药物成分加以解释,因此运用中药,首先考虑的不是单味药物的剂量,而是如何通过药物之间的配伍 限度地发挥其调节人体的作用,所以中药的疗效主要取决于合理的配伍。

中药配伍包括药物的搭配和药量的比例。药物的搭配有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等配伍关系,总以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为目的。先生临证特别讲究药物配伍,每一张处方都是丝丝相扣、条理分明的范例,他常说:药有个性之长,方有合群之妙,就象火硝与雄*,单独取出不能燃爆,但混合起来可配成炸药。

他运用自己理论和实践的优势,摸索出许多疗效卓越的固定搭配,如柴胡与白芍是先生最常用的“药对”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肝胆病变,柴胡辛、苦,微寒,人肝胆经,具疏肝开郁、和解清热、升发阳气三大作用,但也有易劫肝阴之弊;白芍酸、苦,微寒,能养血敛阴、柔肝抑肝、缓急止痛。两者伍用,互制其短而扬其长,以柴胡辛散顺肝之用,白芍酸敛养肝之体,刚柔相济,既达疏肝理气之效,又防柴胡劫伤肝阴。柴、芍药对应用广泛,配伍它药可产生不同效用,如配人参、白术可升发补中,合丹皮、栀子可清热平肝,伍当归善入血分,佐香附长于理气,等等。

关于用药剂量,先生认为:中药用量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用量过大,一则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增加病人负担;二则药过病所,易伤正气,不能治病反添病,因此,把握药量的合适比例是保证疗效的重要一环。

先生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出各组药物疗效 的用量比例,如柴胡与白芍为6克比9克,人参与白术为10克比9克,桑叶、薄荷、牛蒡子为9克、6克、6克,等等。对前人的经验,先生尊古而不泥古,将其放至实践中检验和改进,如左金丸,古人沿用*连、吴茱萸6:1的比例,而先生体会6:4效果更佳,遂改进使用。此外,先生还善于利用药量比例的变化改变处方的主要作用,如桔梗与枳壳,咳喘必用,若以6克比4克或5克,则重在调节气机升降,以上浮宣肺为主;而6克比6克,则重在调和痰液,使之易出。

二、处方简练,主攻明确

先生处方简洁精练,一般用药在9~12味之间,且主攻目标清晰明确。先生认为:中医治病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只有准确辨证,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如果辨证不明,理法不清,仅仅对症治疗,用药必然杂乱赘繁。如治内伤头痛,先生极少选用藁本、蔓荆子等对症之品,而是根据肝气“上行至头、横行至胃”的特点,以柴胡疏肝理顺肝气,治肝而达治头之效。再如,先生治疗崩漏,一般不用止血药,而是根据肾、精、血的关系,以二至丸合生阿胶补肾固精而止血。

先生遣方择药,严格遵循中医理法,反对以西医药理指导用药,强调运用中药,必须以四气、五味、归经及升降浮沉之性为依据,针对性地补偏救弊,如干姜与炮姜,按中医理法,干姜色*入脾温中焦,炮姜色黑入肾温下焦,主攻分明,有的放矢,若依西医药理则无法权衡同异,只能随意堆积,其结果必然是广种薄收。基于这一思想,先生治疗癌症,从不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之类,而是抓住病人“气阴两虚”的特点,以西洋参为君,扶助正气以祛邪*。

“简练、明确”的特点,不仅得益于先生对中医理法的深刻领悟,还导源于他对药物理论的熟练掌握和应用,处方时,能用一味药解决问题,便不用两味,尽量发挥每味药的多重功效。如汗证用五味子,既能补心敛汗,又能益气养阴;慢性腹泻用沉香,既能行气去滞,又可暖肾温阳。一举两得,标本兼顾。

对于病情复杂,病种繁多,难以兼顾的病人,先生主张:分清标本缓急,决定治疗先后。一般而言,急性病先治标,如体虚外感,宜先解表,表邪去后再行补虚;慢性病当治本,但宜分别主次,各个击破,首先治疗病人感觉明显的病证,如胸痹与腰痛并见,先治胸痹,待胸痹缓和,再治腰痛。至于五脏皆病,难分伯仲者,则应从后天脾胃入手,即“五脏皆病治从中”。

三、善用对药,长于调和

对药,是用两种性质或作用相对的药物构成的组合,如寒与热、燥与润、升与降、收与散、涩与通、补与泻等。对药的作用原理,是根据人体整体相关、阴阳互根的规律,利用机体固有的调和机制,在相反相成中,改变或调整个药原有的功效主治,取得一种新的、更佳的治疗效果。对药组合是古方中常见的用药方法,如《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乌梅丸等均有对药配伍,但因其应用难度较高,今人不敢用之者有,用之不效者亦有。

先生体会,运用对药必须掌握两个原则: ,药物的选择一定要针对病机,对药主要用于寒热不调、虚实并见、升降失常、开合失司、燥湿同形等病证中;第二,药量的比例,不能半斤八两,而是有所偏重。应用时,可根据治疗目的,通过调整剂量而达到要求,即偏重一方用量稍大,相对一方用量稍小。如果两药剂量相等,往往不能取效。先生汲取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创新,筛选了一部分行之有效的对药组合,用之临床,疗效满意。特采撷几组,以供学习和参考:

寒热组合,如*连与干姜(或炮姜)治寒热不调之腹泻;*连与木香治下利腹痛,里急后重。

燥润组合,如陈皮与麦冬治咳喘痰多难咯;苍术与玄参治消渴皮肤瘙痒。

升降组合,如桔梗与枳壳治疗咳喘;菊花与生龟板治疗肾虚肝逆之眩晕。

收散组合,如白芍与柴胡治疗肝胆、脾胃病变;五味子与干姜治疗久病咳喘,痰涎稀薄者。

涩通组合,如五味子与木香治疗久泻腹痛;芡实与泽泻治疗久病虚淋。

补泻组合,如白术与枳壳治疗中虚脘痞;*芪与木防已治疗风湿痹证。

四、顾护脾胃,药偏温补

人体固有的抗病、愈病能力,是脏腑气血机能活动的综合体现,它源于先天,养于后天,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其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药食人口,依赖脾胃纳化输转,升降斡旋,上至心肺,下达肝肾。一旦脾胃受损,不仅化源不足,抗病、愈病能力低下,而且中土闭塞,药物难达病所,所以古人有“胃气一败,百药难使”之箴言。先生深谙脾胃功能的重要性,无论外感、内伤,临证用药处处注意顾护胃气。

对于外感,先生认为:今人体质偏阳热,外感以风热居多,治宜清宣、清解,但热邪最易伤阴,故热甚可加芦根以清热生津、保护胃阴;若口渴、便干、舌红绛,当合生地、知母清热滋阴以保胃气;热病后期,余热不退,可仿竹叶石膏汤,清补气津,和胃护中。对于脾胃素弱,反复感邪者,应于表邪已解之际,用人参或白术和中补虚,增强体质。

治疗内伤,先生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每方必用砂仁、甘草,目的是醒脾和中,温运脾阳,使升降枢机运转自如,达药于病所。先生认为:内伤多不足,其病多见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无论病在何脏,补虚不可忽视中焦化源,如养心以当归、丹参、远志等合参、苓;益肾用六味地*配参、术;补肺更是依培土生金而立方;至于肝病,多见木亢乘土或木不疏土,治疗以疏肝理气与健脾和胃并投。先生继承了李东垣、李中梓之说,认为内伤病多损害脾胃之阳,故用药偏于温补,寒凉药物,用之慎之又慎,若确需使用,一般见效即退,或以温药调和药性,使脾胃之阳免受戕害。

五、及时调方,护正避邪

对门诊病人,先生一直保持多观察、勤调方的传统习惯,一般病人每次就诊只开3剂(小儿2剂),病情较稳定者也不过6剂。对于因故未能及时就诊的病人,宁让其暂停服药,也不主张在病情不明的情况下,盲目取药自服。对此,先生的观点是:

首先,医生应当及时了解病人服药后的反应,对治疗效果及病情变化心中有数,特别是门诊病人尤为如此,一次开出十几付甚至几十付药,而对服药效果不管不问,是对病人不负责任。

其次,疾病是复杂多变的,中医辨证论治的真谛,是针对疾病的动态变化而用药。同一病人,由于疾病阶段、药后反应、天气状况以及病人情志、饮食、起居等因素的改变,其证候表现常发生变化,治疗用药必须随之而调整。因此,动态用药才符合中医学的基本思想。

再者,张介宾有:“药以治病,因*为能。所谓*者,以气味之有偏也……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就其偏,则为气味之偏者能之。”即所谓“是药三分*”。药物虽以治病,但用之不当亦可致病,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对于易伤正气的药物,必须把握好用药时机,见效即止,以防用之太过致邪伤正。如菖蒲、佛手等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不可久用;车前子利尿通淋,久用易伤气津,必须及时调整。

同时,根据中医治病原理,药物只是治病的手段而已,其疗效的取得,最终还要依赖机体固有的抗病、愈病能力,从用药到病愈,人体机能“自和”这一过程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素问·五常*大论》要求:“大*治病,十去其六;常*治病,十去其七;小*治病,十去其八;无*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可见,适当地停药休整,调养将息,对病人的机能恢复有益而无害。

先生一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他常教导学生:中医理法方药一脉相承,中医临床离开了中医理论的指导,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理论不用于临床便失去了意义。先生不仅以基础理论深厚而著称,更以临床疗效卓著而闻名,为后学树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月牙湖抓虾小分队收集整理自相关书籍及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yl/10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