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杨合超

网名孝慈堂堂主,现居辽宁鞍山,执业中医师。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省级 大中专毕业生,留学院任教,并研读《*帝内经》。后来弃教从医。

年,他在辽宁鞍山创立了孝慈堂传统中医诊所,秉承*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治疗思路。针、药、点穴、艾灸并用,治疗手段不拘一格

在开始今天的主题之前,首先给大家分享两则小故事。这是我自己接诊病人的亲身经历。给大家讲一下,大家可以点开这张图片看一下。

这时我在大庆结识的某医学专科学校的一位老师。前几年呢,他的身体很不好,后来在网上认识他之后,一直建议他用中成药调理,加上一些锻炼的方法,现在的身体整体不错。这是他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因为发烧咨询他。后来他把图片还有孩子的照片传给我之后,我给他看了一下,建议这个孩子当时贴了一个丁桂儿脐贴,如果丁桂儿脐贴效果不好,这个时候再给孩子用一些退烧的外用药。这是他的这个朋友,第二天的回馈,孩子在贴了丁桂儿脐贴之后烧就明显降下来了。可是我们都知道没有任何一本书,或者药品的说明书告诉我们,丁桂儿脐贴具有退烧的作用。

第二个故事稍微复杂一些,有好几张图片,我先给大家发出来,大家根据这个图片看一下。

这是网上一个病人的她说自己是更年期,后来去看医生,医生告诉她说是有肝火,让她用一些降火的中成药。我看了这个病人的舌苔和她反应的症状之后,我觉得这个病人不是更年期。这是网上一个病人的她说自己是更年期,后来去看医生,医生告诉她说是有肝火,让她用一些降火的中成药。我看了这个病人的舌苔和她反应的症状之后,我觉得这个病人不是更年期。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用药?并且我在用药的过程中还会有效果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种用药的方式是符合了我们的中医思维的。我们经常去看中医,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给我们看病的那个医生真的是中医吗?

一个病人得癌症了,然后我们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会给他开一个处方,这个处方上经常会用到灵芝、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抗癌的药物。如果说你感冒发烧了,去看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可能会给你开诸如板蓝根、二花连翘等清热解*的药物。那么这样的医生真的是中医吗?

在我看来,当然不是!这是西医的思维方式,是治病的思维方式。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的思维呢?简单地说,就是把病人当成病+人的思维。我们知道中医的治疗方式有很多,比如说针刺、艾灸、中药,还有一些其他的更为简单的治疗方法,比如说点按、踩跷等等,这些都是。

这些治疗手段就好比一把刀一样,一把刀厨师可以用它来切菜;普通人可以用它来削水果;医生可以用它来做手术;*人就可以把它演化成匕首。大家为了不同的需要,把这把刀加工成不同的形状,从而形成菜刀、水果刀、手术刀、匕首。到底什么才是刀呢?我想总结起来很简单,就是有一个刃,能把其他东西给分割开, 再有一个把的工具,这种工具就应该是刀。那么中医的工具有很多,这个东西怎么去用?就完全在于人和人用什么样的理论去用,中医的这些治疗方法呢?只能当做工具去用。

那么如何去运用?取决于我们的理论,只有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去运用这些工具,具备这样思维方式的人才能被称之为中医。我们经常听说中医有两大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那么当我们把病人看作病加上人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把这个人的病和这个人的人看成了一个整体,这就叫整体观念。

同时我们知道病是发生在人的身体上的,所以说我们在看病的时候会更多地考虑到人,这个时候就符合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医里面经常讲到一个字,叫做证。证是什么呢?就是刚才我们讲辩证论治里面的证,其实就是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在教材上就是这么定义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候不同的病因引起身体里边气血阴阳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症状,这个就叫做证。

那么我们去看这个概念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证包含了两部分,一个是身体内气血阴阳的变化,还有一个是外在的病因。所以说我们可以简单的说一个人生病了,其实就是由于内在的虚,再加上外在的邪气盛而导致的问题。这句话听起来似乎不好理解,但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人的发病,离不开这个人的身体,也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从中医里面讲,这叫内外和谐,只有这样的状况底下人才会生病。

那么我们把病人当作病加人,其实就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的一个体现方式,我们具备了这样的思维,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中医。在《*帝内经》里面,我们把医生称之为工,及时沟通天地。徐文兵老师在解读这个“工”字的时候,说的很有意思,“工”的上面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那么怎么样能成为一个“工”?就是要具备沟通天地,人作为这一横,竖起来之后,是能够实现天与地之间的沟通,能够实现病人的病和正常人之间的常(就是同,叫常也行),实现这样的一个沟通,我们这个时候才能把这个人叫“工”。

那么发病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正常的人变得不正常了。那么治病呢,就正好反过来,就是把不正常的人重新变回正常。我们刚才讲只有具备了中医思维方式的人,才能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获得中医思维呢?

在我看来就是要多读《*帝内经》。中医有很多医书,但是最能体现中医思维的一本书,还是《*帝内经》。给大家列举《*帝内经》里,比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人呢,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有的《*帝内经》里的语言很多时候都在告诉我们:我们去给别人看病的时候,一定要把病和人结合起来。当然再扩展一下,就是要把病、人和人之外的环境结合起来,只有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称之为一个中医,只有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中医。

一个中医,可以是名义上的中医也可以是西医,也可以是一个普通的人。正所谓古书里面所说的“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后来又有好事者呢,在后面加了一个“下医医病”。如果说大家想要脱离下医的层次,成为一个合格的“工”,那么就一定要学会培养自己的中医思维。中医思维培养起来很简单,就是我们要对生活里面的现象多多的去思考,采用《*帝内经》的思维,或者说叫天人合一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比如说我们没事的时候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是天上下雨地下流,为什么水蒸气是往上走啊?为什么锅要放在火的上面?当我们把这些东西都想清楚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具备了中医的思维方式,我们也就成为一个能够慢慢入道的人。当我们入了道之后,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良医,慢慢地再成为一个大医。

非常感谢杨老师精彩的分享。我知道杨老师在学校里面,讲授过中医的课程。我想问一下,作为零基础的中医爱好者应该如何学习中医呢?

其实学习中医,我觉得没有那么难,之所以难呢,是因为我们把很多理论复杂化了。学习中医我觉得做到最简单的一个事实就可以,就是我们要做到知常达变。我们知道什么是正常的,自然我们就知道什么是不正常的。那么学习中医,就是要先了解什么是正常的人。比如说,我在学《*帝内经》的时候,喜欢先讲如何做人,把《*帝内经》里面所有关于做人的篇章,挑出来,大家去看一看,当我们的行为或者说有些问题违背了《*帝内经》里面所讲的如何做人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了一个病人,那么治病的过程就是把变的东西重新恢复到正常。所以说我建议大家读《*帝内经》,但是读法不同,建议大家怎么去做呢?把《*帝内经》里面如何做人的篇章、文字挑选在一起,把《*帝内经》里面认为如何生命的篇章和文字挑选在一起,把《*帝内经》里边关于治病的篇章挑出来总结在一起,然后我们再把*帝内经里边关于医生的篇章挑出来凑在一起,这样的话我们就实现了一个,依据《*帝内经》版本而摘录的节选,这个节选从如何做人,到为什么会生病?到如何治病,到如何做医生,到医生对治疗手段的把握形成了一个层次。当我们具备这个层次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可以对一般的疾病进行治疗和诊断了。治病,我们学医的时候治病是第二阶段, 阶段是学会辩证。在辨证前面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学会如何做人。

:关于《*帝内经》的版本,我建议大家读原文。我们都认为《*帝内经》的原文非常枯燥,难懂。其实当我们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东西没有那么难读。之所以不建议大家读其他人注的这个版本,是因为每个人在注的时候都加入了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不是我们去读这个人,我们本人的思想,所以说这个时候,你除了要解读《*帝内经》之外,还要解读著书人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无形中就会增加我们读《*帝内经》的难度,所以说我建议大家读原文,尤其是可以通读,通读的 遍,应该是把《*帝内经》里面我们能理解的东西理解到,把一些简单的东西理解到。其次,在攻一些稍微难一些的,通过这么反复去读就可以理解了。

杨老师,你好,我是正安聚会南京分会的,我想向您请问一下,就是针对像我们这样,就是在中医的学习路上,一个自学者怎么把身上的穴位理得很清楚,因为穴位比较多,经络也比较多。学习起来比较忙碌,我想请杨老师指点一下,谢谢您。

南京的这位朋友您好,刚才你提的经络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还是把它想复杂了。经络就好比一条公路上各个地方的加油站和休息站。如果说你想把这些东西都记住,我觉得很难,那么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要用简单的方法去记。我们知道我要从北京往南京走,那么我要先知道路,至于路上哪个地方是加油站?然后哪个地方是休息区?那么我们根据情况去看。中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叫无处不是穴位,就是所有的穴位,都是在变化的过程中,他不是一个恒定的概念。之所以恒定,是为了便于后人去理解,但是从我们传统上认为穴位是有变动的。所以说我们学习针灸的时候,学习经络的时候,我个人建议不要去记一条高速路上有多少休息区,而要知道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在这个地方上之后再去找。比如说,你想学足阳明胃经,你要先知道他的走形,这个走形记住了之后,然后经络走行上面有很多特殊的点,你就可以去找这些特殊的点,你扎过一次,用过一次你就记住了。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记得去年快春节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在晚上11点多给我打电话,说他胃疼。然后我就问他:你怎么胃疼了。他说我吃凉东西了,就是跟几个朋友在一块喝酒,然后吃个凉菜,突然之间出现了胃疼。我说你身边有没有针?他说没有,我说你身边有没有筷子,他说有啊,然后我告诉他,我说你拿着筷子啊,同时捣两瓣蒜或者说倒两片姜,然后一只筷子去按一条腿的足三里,另外一侧的足三里用姜或者蒜泥去贴上,之后呢再煮一点姜水,或者说烤一点这个蒜瓣,去吃一吃。后来大概半个小时左右之后吧,然后又给我打电话,说胃不疼了。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做到简、效、廉。之所以能够做到,是因为我们知道足三里是胃疼的 穴位,我们知道道理才可以将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如果说我们连道理都不知道的话,我们如何做到简、效、廉呢?

就像开方子一样,我们现在人开方子的时候喜欢用大方,为什么要用大方?除了经济效益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认证不准,就是对病人的病机把握的不到位,对证认识不到位。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医生,比如说我们找一个医生去看病了,把完脉了,开完方子了。突然,我想起来,我身上还有一个症状,我告诉这个大夫,唉呀说,大夫,我平常睡眠也不好啊,这个大夫把方子给你要过来,就给你加了两味药,等到你临出门的时候,突然又想起来。唉呀大夫,我这两天那个小便次数比较多,老有点憋不住尿的感觉,大夫就又给你要过来方子,再给你加两味药。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对这个医生如果说是我的话,我会对她产生怀疑的。这里面的中药到底是针对病人的症状用的,还是针对病人的证?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个证来用的。如果说是针对症状来用的,那么它和西医有什么区别?如果说我是针对病人的病机,针对病人的证来用的,那么我需要加药吗?我们现在由于医生的水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了我们中医慢慢的远离了简、效、廉这3个字。

欢迎大家点击“阅读原文”填写申请表,成为我们的《中医太美》分享嘉宾。

用思想的力量改善世界!

赞赏

长按







































北京的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yl/1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