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g/171021/5779521.html

在《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这本书中,作者们去妇女工作的地方实地接触、访谈和了解妇女的生活。即便是没有田野调查经历的读者,翻看这本书阅读也会感到趣味盎然,而对于有过外展经历的读者而言,阅读本书的体会不仅仅是有趣,而是既感同身受又充满了启发。

书中的研究者们开展调研采用的方法是“情境性调查”方法,作为外展社工而言,我更倾向于将这种“情境性调查方法”理解为一种“情境性理解方法”,也就是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观察、认识和理解人。

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心得以及阅读本书的收获,将这种“情境性的理解方法”总结为以下内容:

,当外展社工主动去社区探访服务对象时,她要熟悉服务对象生活的周边环境和工作场所,以及服务对象本人的生存情境。举例说,当我去外展时,我要了解这家店周围的环境什么样子,店里的内部环境什么样,社工对外部环境的熟悉可以说是了解服务对象所生活的外部“情境”。次之,关于服务对象本人,我要了解服务对象的年龄、家庭情况、每月收支状况等,这些可以说是了解服务对象的生存“情境”。

第二,外展社工与服务对象交流时,不要进行先入为主的评判,而是要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发言,观察他人的行为,了解服务对象身处的情境,置而言之,社工(研究者)要设身处地的把自我投入到他人的情境中去理解他人,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逻辑。

我也由此联想到放假时我和母亲的聊天内容,我试图纠正我妈对一些家庭纠纷的看法,并且跟她说:“你应该这样去做……”我妈态度很不高兴地说:“我不需要你来告诉我怎么做,我知道怎么做”我当时也有些被激怒:“那你究竟想让我们怎么帮你?”我妈说:“我不需要你们帮我,我只是希望你能理解我”。

在这次交流中,我比以往更深地体会到“理解”与“接纳”对一个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于是,我便想到,如果社会工作者/研究者能够怀有一份理解的心理而非自以为是的态度关怀他人,那么他人便会向我们敞开心扉,她/他的生命故事将会让我们看到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指引我们对人的生命体悟更深。

正如书中作者杜鹃在《非典型“性”调查》一文中所写:“原来,这些年来我们就是在用调查的方式,接触和认识别人的人生、别人的活法。这里面有很多是我们以往所不能理解的,主流社会所不接受的活法。但是有很多人就在用这种方式活着,而作为研究者,就是要理解这些不同的活法,理解它们实践的合理性,搭起私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的理解桥梁,填埋不同个体经验的解释鸿沟,这其实就是所谓的世事洞察,人情练达。它不是老于世故,而是擅长生活,尤其是善于感悟生活。”

第三,生活中我们会遇见很多口是心非的人,成年人和单纯的婴儿不同,有些东西她明明这样想,但她说出来的偏偏是另一套说法。这种情况在外展中也会经常遇到,对方亲口告诉你的话也未必就是真的,有时她那样讲,可能是因为她在当时的情境下,她不得不这样说。所以,外展的工作人员也应该学会一种“情境性”的甄别态度,我们要耐着性子倾听、观察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和行为,从而总结出她看待人事的逻辑,这样才能分辨出她在不同情境下想要传达出的真实信息。这也就是书里文章中所提到的“它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也不仅仅是听锣听声,听话听音;而是在情境中理解人,是沉浸于生活世界之中去理解生活。”(p68,杜鹃《非典型“性”调查》)

第四,书本上关于社会工作的理念总是在强调社会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时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教导者,社会工作者只是一个服务者。然而,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我对此有一些新的看法,由于我们的社会环境开明程度不够,很多人接触不到新的思想观念,我认为外展社工除了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之外,也可以适当做一些传播新观念的事情。

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对波伏娃《第二性》中所提及的“处境”概念认识得更清楚。以前读《第二性》,我总是不明白波伏娃所讲的“处境”究竟是什么意思?自从工作接触社会现实后,我对“处境”这两个字真是恍然大悟。所谓女人的“处境”是女人在男权社会遭遇的现实环境,而波伏娃所说的女人的“客体性”,那是女性对于她的客体处境的反应。如果现实环境不改变,女人无论如何对自身的客体性进行反思,也还是会被迫生存于这种客体的处境中,因此,我不主张研究者将批判视角对准女人的客体性问题(这只会暴露研究者自身的厌女症候),我认为大家最应该做的是团结力量用行动推动现实环境的改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yl/7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