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初歇,久违的太阳探出了头。

我在公交车上,在靠着窗边的位置坐下。

车窗半开,用来沟通车子里外嗅觉的世界。

我倚着窗口,闭目养神的同时,贪婪地细嗅阳光的味道。

突然觉得脸上微痒,感觉有个毛绒绒的不速之客爬到了脸上,轻飘飘地。

睁眼一看,哦,原来是芦苇的花絮。

看着这软绵绵的芦苇花絮,我竟无端地想起在老家屋旁的白茅草。

可能因为二者的长相,花絮都十分相近,而白茅草还带了一丝对家乡的挂恋。

白茅草是我们农村人的叫法,它具体学名为“白茅”。其大概得名于其花穗茸白如白羽,而叶子锋利的缘故吧。时珍曰:“茅叶如矛,故谓之茅。”

白茅全身上下长满了故事。

锯齿状的白茅叶,锋利无比,它能很轻易地在人畜的皮肤上划一道刺辣辣的口子。所以一般农村里放养野外的食草牲畜,也是对它敬畏三分的。

春天,在一丛丛细长的白茅叶下,隐藏着白茅芽儿。因为有白茅叶的掩护,所以它们很少被人发现。它们破土而出,露着尖儿。白茅芽在有些地方,很形象地被称为“芽针”。而其模样,很容易和在同一个季节生长的,另一种植物的嫩芽——竹笋混淆。

记得有年春天踏青,归来的时候在山下的荒地上路过一白茅丛,看到一些白茅芽儿零零散散地分布着,当时便激动地大喊,哇,春笋哎!可找了半天都没发现附近有竹子。拔起来一看,和竹笋也有些差异。到后面才得知这是白茅的芽。每次说起这个故事来,我总是有些惭愧的。明明我老家屋旁长满了白茅草,我却一直没注意它芽儿的模样。

虽然知晓它真实身份后多多少少有些失望,但其实白茅芽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像剥竹笋一样剥开它的“外衣”,露出白白软软的“肉肉”,你把它放在嘴里咀嚼,尽然能够尝到一些清甜的味道。

幼年时期,我总觉得白茅的花絮比芦苇的更白,更密,更柔软,它就好似挂在天上的白云。那时我就在想,如果用白茅的花絮做成枕头,睡起觉来一定很柔软香甜。

那时白茅开花的时候,我是一定不会让我家小狗到老屋旁的荒地上撒欢的。因为随风飘荡的白茅花序,很容易飘进它的鼻子里,然后它就会“阿嚏阿嚏”地一路打喷嚏,口水鼻涕流一地,那场景令人既好笑又心疼。

白茅的根可入药,水煎口服有清热解*的功效。而奶奶则把它纳入跌打损伤的药饼之中,可以帮助凉血止血。以前村里要是有人跌了折了什么的,总会到奶奶这儿求草药饼。每次奶奶外出寻找制作药饼的材料,我总是缠着要求做她的小跟班,一起扛着锄头去外面掘白茅根,挖半枝莲。她也一路教我认野菜,野花。只是后来奶奶上了年纪,锄头背不动了,就再也没有做过药饼了。

说了这么多关于白茅有趣的事,但它最为人熟知的还是其顶着一个江湖“十大恶草”之一的头衔。业界它有个别称,叫做“完美杂草”。光靠这个称谓,你就可以领略到它的恐怖之处了。

它喜阳耐旱,在很多地方都能生存。看似弱不禁风,可是倒下后每节草茎都能长出根须,即使土地再坚硬,它都能扎根下去。它的根系非常庞大,特别是一片白茅“抱团”后,如果用锄头清理它,往往会崩了锄刃,让你有种掘到了石头上的错觉。虽然白茅很容易燃烧,但你 打消通过火烧来消灭它的念头,因为你会发现,即使把它拔了放一堆晒干烧了,过几天又长出来了。想将它“斩草除根”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儿。而一株白茅,就能侵占整个生态系统。所以,一旦园林,农田里发现一株茅草,一定要立刻将它清除干净。

不过,虽然人们对白茅的行径深恶痛绝,但这也代表了生命的韧性,不是吗?

(本文图片来源:太平洋电脑论坛武汉摄友会网友“自由国度”)

植物私塾

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发起机构之一

第二、四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承办方

中国原创自媒体联盟文艺连萌成员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zp/1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