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经验方58首
白癜风在哪里如何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学中医慧生活 医院(河南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科普专家,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主持编辑的《消渴病中医防治》《疑难病证名验方辑要》《中国医学诊疗法大全》等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毛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心得,在中医辨证治疗胃痛方面,颇有见地,善用经方,多用小方,随症化裁,疗效显著。 1.安胃清幽汤 *芪*参白术白芍槟榔高良姜桂枝甘草。 胃溃疡 2.老子养生酒 红参首乌丹参山楂。 消积化瘀,化痰利湿 高血脂症,辨证属于痰浊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者。 3.推气散 枳实(或枳壳)3克,郁金3克,桂心1.5克,炙甘草1.5克,桔梗2.5克,陈皮2.5克,生姜2片,大枣2枚。 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2~3次服用。此方用量为原书所载,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适当加大用量。 4.白马四味汤:白头翁马齿苋薏仁各三十克丹皮十五克,清热除湿,凉血解*,主治肠炎痢疾(加山楂)。 理气疏肝,和胃止痛。 由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或肋间神经痛引起的胁痛。 不欲饮食,加焦三仙;口苦,加*芩、石斛;胃脘胀满,加代代花、厚朴花;大便不实,加炒山药、炒山楂。 5.贝母二冬膏 麦冬8两(克)、天冬8两(克) 水熬去渣,加入川贝2两(60克),水煎去渣;再用鸭梨20个,去核,压取汁,与药汁混合,加蜂蜜收膏。 咽喉干燥,干咳少痰 6.五参心乐丸 西洋参(或者红参)丹参苦参三七沙参赤芍水蛭。 用于治疗冠心病风心病气阴两虚夹瘀证。 7.救阴止崩汤 当归20克山药25克元肉30五味子30炒枣仁20克。 崩漏: 8.风疹用奇效良方 威灵仙石菖蒲苦参黑芝麻何首乌甘草等分 研末冲服。 阴虚生等夹杂湿热的症候。 9.益肾平喘方 紫河车沉香地龙侧柏叶等份 研末装胶囊服用。 10.健步散 乌蛇石菖蒲怀牛膝木瓜研末冲服 智力低下加远志麦冬,语言不清加橘红栀子。 小儿麻痹,也用于治疗脑瘫。 11.青白退热饮 青蒿30克,白薇30克,银柴胡15克,北柴胡15克,*芩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连翘30克,苏叶5~10克(后下),薄荷5~10克(后下),生甘草10克。 水煎服,先用武火,后用文火,每次煎20分钟即可,共煎2次,药液混合,约毫升,分2次服;若高热者,每日服用毫升(即1剂半药液),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服后避风,卧床盖被,使身有汗出为宜。高热者,可大汗出,迅速退热;低热者,可微微汗出,以防大汗出,伤及阳气。汗退后,可饮温热粥,以和胃气。 祛风透表,清热解*。 感冒发热,热势不退,或内伤持续发热,或伴有轻微恶寒,无汗或少汗,或头痛,或昼安夜热,舌苔薄白,脉象浮滑而数。 无汗出者,加荆芥15克,防风10克;夜热甚者,加生鳖甲30克(先煎);头痛者,加葛根15克,川芎6克;苔腻口淡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小便短赤者,加白茅根30克,冬瓜皮30克;便秘者,加生大*5~10克,炒牵牛子5克;咳嗽者,加百部15克,桑白皮15克。 青蒿鳖甲汤、白虎汤、小柴胡汤3个方剂加减而成 12.肃肺止咳汤 青皮6克,陈皮6克,桑白皮10~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6克,川贝6~10克,茯苓10克,杏仁10克,姜半夏10克,冰糖为引。 每日1剂,水煎2次,分2~3次服用 肃肺止咳,化痰平喘。 慢性支气管炎。 咳甚,加炙麻*;干咳少痰,加北沙参、天门冬;咽痒,加蝉衣、射干;痰黏不利,加桑白皮、瓜蒌皮;闷气喘息,加葶苈子、地龙。 13.麻*橘红汤 炙麻*6~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百部10~15克,*芩6~15克,生石膏30克,贝母6~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6~10克。 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2~3次服用。 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咽干痒,加蝉衣、木蝴蝶;咽痛,加山豆根、射干;痰难咯出,加前胡、瓜蒌皮;口干舌燥,加北沙参、芦根;夜咳甚,加桑白皮、诃子。 14.养血增甲膏 女贞子60克,旱莲草60克,枸杞子60克,五味子30克,沙苑子60克,白蒺藜30克,熟地*60克,当归60克,白芍30克,金樱子30克,龟板胶60克,地骨皮60克,牡丹皮60克,柴胡30克,陈皮30克。 上药3剂,共煎煮3次取液混合,约ml,每服ml,日三次口服。 滋阴养血,补益肝肾,清热疏肝。 爪甲空虚症。 有虚汗加浮小麦、霜桑叶;便秘加玄参、郁李仁;心烦急躁加生栀子、炒栀子;舌尖红赤加麦冬、生百合。 15.美容三味酒 玫瑰花15克,灵芝15克,岷当归15克,或加入丹参15克,茯苓25克。 取*酒毫升,浸泡15天为宜。每日50毫升,加热饮用。 润肤活血、美容祛斑、淡化湿浊 用于多例面色*褐者,一般在一月左右见效。 用红葡萄酒浸泡亦可,但不宜用白酒浸泡。 16.心脏放支架后化瘀方 丹参15克,赤芍15克,红景天10克,茶树根15克,苏木10克,降香10克,白檀香10克。 心脏放支架后化瘀 大便秘结,加生白术30克,生决明子30克;心神不宁,加柏子仁15克,酸枣仁15克。 17.瘀降脂饮 绞股蓝15克、银杏叶10克、生山楂30克 清热解*、凉血消炎 治疗痈疽肿*,肺痨咳血 18.麦枣珍珠散 大枣10枚(擘)、小麦30克、珍珠母30克(先煎) 镇静安神 用于抑郁症、失眠及心悸等 19.消瘰丸 大贝母10克、玄参10克、生牡蛎30克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皮下囊肿、脂肪肝等。 常加入夏枯草清热散结,天冬滋阴软坚,生麦芽疏肝散结。凡痰浊内结、局部有病理产物可及者,均可考虑用此方加减治之。 此三味为清代程钟龄之消瘰丸 20.泌尿三味饮 桉树叶10克、瞿麦15克、半枝莲10克 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 21.胎盘贝龙粉 紫河车(胎盘)30克、贝母10克、地龙15克 治疗哮喘的经验方。 共研细末,每取3克,温开水冲服,一日3次。 痰热者,用浙贝母;痰湿者,用川贝母。痰盛者,可与鲜竹沥液同时服用。 但有对地龙过敏者,请注意观察。 22.三味升压汤 柴胡6克、升麻6克、枳实10克 低血压 23.三白解语散 白附子6克、白芥子10克、白僵蚕10克 风邪、解痰郁、通络脉 中风之语言謇涩,还可以通络止痛,用于三叉神经痛、头风痛、牙痛等。 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防过量伤气耗阴。 24.桃红甘草饮 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 治疗慢性咽炎的常用方药 对于常用抗生素或苦寒药的慢性咽炎者,可加入麦冬、天冬、桔梗、射干等,或加牛膝、肉桂引火归原,其效更佳。凡用清热解*治疗者,往往不能奏效,而加上活血化瘀药物后,疗效非清解药所能比。 25.椒目瓜芥散 川花椒5克、瓜蒌皮15克、白芥子15克 渗出性胸膜炎,痰液白黏稀薄不成块,伴有胸痛者。 26.清头散 夏枯草15克、谷精草15克、川芎10克 清头目,散结止痛 肝经风热之头痛、目赤肿痛 27.肝达舒方 人工牛*2克(冲服),黑米30克(包煎),郁金10克,生*芪15克,三七5克,生山楂15克。 水煎服,1日1剂,分两次煎服。现已制成胶囊剂在临床作用。 清肝解*,舒肝达郁,益气养阴。 病*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凡表现为面色少华,胁痛腹胀,身倦气乏,纳呆泛呕,或见*疸,或有腹水,或肝脾肿大,舌暗脉弦,证属肝脏气阴亏损、热*内蕴、痰瘀互结者,可选用本方治疗。 腹胀纳差者,加生炒麦芽、炒莱菔子以健脾开胃;胁痛绵绵者,加金铃子、炒白芥子以通络止痛;*疸者,加茵陈、生大*以清化退*;舌红苔少者,加北沙参、柏子仁以养阴柔肝;舌苔白腻者,加生苡仁、冬瓜皮以利湿解*;舌苔*腻者,加龙胆草、山栀子以清解内*;便秘者,加全栝楼、草决明以宽腑活瘀;肝积硬变者,加鳖甲、龟版以软坚化积;有神昏或出血倾向者,加服犀*丸或牛*清心丸以清肝凉血醒神。 28.五参顺脉方(胶囊) 西洋参30克、丹参30克、北沙参30克、三七参30克、苦参30克、赤芍50克、川芎30克、降香50克、秦艽30克、 15克。 共研为细末(个别药物浓缩提取研末),装胶囊,每粒0.45克,每服5粒,每日3次。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调整心脉。具有扩血管、降血脂、抗缺氧、抗缺血以及恢复正常心律的作用。 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以及脑动脉硬化症,属气阴两虚,血脉瘀滞者。 ①作汤剂,胸闷甚者,加薤白; ②汗多,加地骨皮、五味子; ③畏寒肢冷,加桂枝、附子; ④便秘,加生白术、全瓜蒌; ⑤睡眠欠佳。加*连、肉桂; ⑥舌质紫暗甚者,加桃仁、红花。 29.慢性支气管炎方 炒葶苈子15克,炒白芥子6克,炒苏子10克,炙百部10克,*芩10克,鱼腥草30克,橘红10克,清半夏10克,炒杏仁10克,炙冬花10克,浙贝母10克,茯苓12克,炒白芍15克,罂粟壳5克,生甘草10克。 水煎服,或按照一定比例制成丸剂服用。 慢性咳喘者,多是慢性支气管炎。 30.肺气肿方 蛤蚧6对(尾),川贝40克,西洋参40克,炒葶苈子60克,紫河车30克,地龙40克,生甘草20克。 研细末,装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肺气肿之气喘、咳嗽。服用后,咳喘减轻,身感有力。 31.风心病经验方 金银花12克,连翘10克,阿胶10克(烊化兑入),生地15克,*参15克,酸枣仁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30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水煎服。 对缓解风心病之心悸、胸闷、关节疼痛、心律不齐等,有明显效果。 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某中医杂志 32.五土四神汤 土炒苍术10克,土炒白术10克,土炒山楂18克,土炒砂仁5克,土炒陈皮10克,补骨脂10克,吴茱萸6克,肉豆蔻10克,五味子6克 水煎服。 补脾益肾、培土止泻 慢性肠炎所见之腹泻,腹痛,大便多呈稀薄或水样便。对于体力劳动者,喜饮凉水解渴,往往引起腹泻、腹痛,此方最适合服用。 张文甫先生的经验方 33.三子止痛汤 蔓荆子10克,荆芥穗10克,生决明子10克。 水煎服。 头痛、头晕。 34.久淋不止方 桉树叶15克,瞿麦15克,金钱草30克,知母10克,*柏6克,甘草10克。 水煎服。 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所致的小便频数、尿等待、尿不尽等。 35.呕血方 炒*芩12克,炒*连10克,炒大*6克,炒杏仁10克,炒枳壳10克,炙桑皮10克,炙枇杷叶12克,炙前胡10克,川贝母10克,阿胶10克(烊化兑入),代赭石30克,降香10克,田三七3克(为末,冲服)。 消化道呕血,亦可用于支气管扩张咯血。 血止后,吐黏痰,用下法治之,炒薏苡仁15克,茯苓30克,白果10克。 36.高血压粉剂 天麻2克,三七粉1克,决明子粉3克。 以上为1次量,每日3次。 高血压及脑梗死,有瘀血指征者。 37.高血压茶剂 杜仲叶10克,霜桑叶10克,绞股蓝茶10克 三味放一起,沸水冲泡,饮之。 轻度高血压,具有头晕、耳鸣症状者。 38.久咳不止方 大蒜两瓣,冰糖15克。 放在蒜臼内捣成泥状,然后放在小碗内,加入少许蜂蜜,沸水调和均匀,一次喝下。 止咳效果快,且无副作用,对剧咳不止者,起效立竿见影。 39.健胃茶 茉莉花茶5克,苏叶3克,金石斛3克,橘络3克,生甘草3克。 为1日量,沸水冲泡,慢慢饮之。醒脾健胃 用于慢性胃炎。此茶已用20余年,可作为慢性胃炎之保健茶饮用。 40.制酸剂乌贝散 乌贼骨30克,浙贝母30克 共研为末,每次服用3克,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若放入汤剂中同煎,须减量。 疡病有胃酸过多者 41.五土四神汤 土炒苍术10克,土炒白术10克,土炒山楂18克,土炒砂仁5克,土炒陈皮10克,补骨脂10克,吴茱萸6克,肉豆蔻10克,五味子6克 水煎服 补脾益肾、培土止泻 慢性肠炎所见之腹泻,腹痛,大便多呈稀薄或水样便。对于体力劳动者,喜饮凉水解渴,往往引起腹泻、腹痛,此方最适合服用。 42.治疗急性腹泻方 生山楂克,马齿苋30克,广木香6克,*连6克,生甘草10克 水煎服。服用1剂,腹泻停止;两剂后,如同常人。 急性腹泻 43.久泻不止方 生山楂50~克,酸石榴皮10克,水煎2次,共取毫升药液,分3次喝下。 对于慢性腹泻,或慢性菌痢,均有很好的疗效。 44.治疗腹胀方 鸡内金、高良姜、荜茇、佛手、肉桂、广木香各20克 研细末,加克药用苏打,和匀即可服用。每次1/3汤匙,日服1次。晚饭后服用为好。凡用过者,无一不效。 消化不良腹胀 45.三子止痛汤 蔓荆子10克,荆芥穗10克,生决明子10克。 水煎服。 头痛、头晕。此方治疗头痛、头晕,每能获得良好效果。 46.久淋不止方 桉树叶15克,瞿麦15克,金钱草30克,知母10克,*柏6克,甘草10克。 水煎服。 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所致的小便频数、尿等待、尿不尽等。桉树叶是主要药物,不可用他药替代。 47.尿蛋白食疗方 公鸡1只(约克),*芪50克,赤小豆50克。 放锅内,加水炖2~3小时,以喝汤为主。1周服完。 48.呕血方 炒*芩12克,炒*连10克,炒大*6克,炒杏仁10克,炒枳壳10克,炙桑皮10克,炙枇杷叶12克,炙前胡10克,川贝母10克,阿胶10克(烊化兑入),代赭石30克,降香10克,田三七3克(为末,冲服)。 消化道呕血,亦可用于支气管扩张咯血。血止后,吐黏痰,用下法治之,炒薏苡仁15克,茯苓30克,白果10克。 来自豫东名医朱西成先生,献方时间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余还是学生,对朱老的医德医术非常尊崇,对他的献方都一一记了下来,此方应用至今,经治10余人,均获良效。 49.降脂茶 生山楂15克,绞股蓝10克,荷叶10克 三味合一,泡茶饮之。 高脂血症。 50.疝气化瘀汤 大*6克(后下)、炮附子6克、川楝子10克 除用于疝气外,还将此“三味”用于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见小腹坠胀,隐隐作痛,湿热互结者,每收疗效。 51.封髓丹 砂仁6克(后下)、*柏8克、甘草10克 治疗梦遗早泄的良方,亦可用于咽部充血、有脓点者。 52.清热止汗散 浮小麦30克、霜桑叶30克、地骨皮15克 对于汗证,不论是气虚自汗,还是阴虚盗汗,都 此三味,名曰“清热止汗散”。 53.退热散 青蒿15克、白薇15克、银柴胡15克 治低热绵绵、夜热早凉、舌苔不厚、脉象细数为应用指征。此三味比较苦,小儿服用,量不要大:若舌苔厚腻,舌质红赤,可与升降散合而治之。 54.温阳化饮汤 桂枝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 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凡舌苔白润,口不渴或渴而不饮者,用此来温化三焦水湿,具有特殊功效。 55.通络散结散 橘核仁10克、橘叶10克、橘络10克 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散结消胀为目常用于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或身体某处有囊肿及赘生物者。 56.除风止痒剂 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徐长卿10克 用于皮肤瘙痒症。 57.补肾通络饮 熟地*15~30克、生麻*5克、白芥子10克 治疗下肢寒滞细络,肾髓不充,如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足、风湿病、足跟痛等。以下肢疼痛、麻木为主症者,熟地*用量可达30克,白芥子用量10~15克,生麻*用量5克为宜。熟地*有腻胃之嫌,一般加用砂仁或陈皮以佐之,可使熟地*容易消化与吸收。 58.三藤汤 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各15克 可祛风湿、通经络。 用于风寒湿痹,症见腰膝酸软,关节肿胀,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若加入秦艽、威灵仙二味,其止痛效果可能更快一些。三味还可煎煮外洗。 本文一部分内容摘自毛德西讲述,毛峥嵘、毛开颜编著《毛德西用药十讲》,特 予转发。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千万别让所谓“科学”束缚了中医的发展。一起为中医呐喊加油助威! 外国人都开始学中医了,你还在等什么? 健康不是 ,而是 !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 的支持 (放到你圈子里,朋友们会感激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zp/7188.html
- 上一篇文章: 人家讲的是法,我却一直在追求术
- 下一篇文章: 中药一每日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