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趣谈数字与中药材
“趣谈数字与中药材”在常见的上千种中药材中,各有其名,有的和地名有关,如:怀山药,辽五味,浙贝母,亳菊花等等;也有的和人名有关,如:徐长卿、杜仲、刘寄奴等等;更有趣的是有不少药材和数字有关,具体作如下介绍:和半字有关的药材有:半边莲,半枝莲。这两种药都有清热解*功效,对跌打损伤有治疗作用。一字开头的药有:一点红、一口盅,一枝*花;一点红为菊科植物一点红的干燥全草,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其味苦,性凉。有清热解*,散瘀消肿之功效。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口腔溃疡,肺炎,乳腺炎,肠炎,菌痢,尿路感染,疮疖痈肿,湿疹,跌打损伤。一口盅为桃金娘科植物大叶桉的果实。果子成熟模型像“钟”故称为“一口钟”,亦称“一口盅”,是中国传统民间中草药,以全草入药,但临床多用其果实。一枝*花为菊科植物一枝*花的干燥全草。秋季花果期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具有疏风清热,抗菌消炎等功效。用于感冒,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疮疖肿*等症。和两(二)字有关的药材有:两面针,二丑。两面针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的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或段,晒干。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消肿等功效。用于跌扑损伤、胃痛、牙痛、风湿痹痛,*蛇咬伤;外治烧烫伤。二丑,就是牵牛子,分为黑白,黑的为黑牵牛子,白的为白牵牛子,具有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等药效。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等症。以三字开头的中药材有:三七,三棱。三七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四十种大宗大药材品种之一,距今已有多年的应用历史,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三七自古就有“止血神药”的美称。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一般起挖不留种的三七,经加工,商品称为“春七”;起挖采种后的三七,经加工,商品称“冬七”。三七有散淤止血,消肿去痛之功效,亦有补血、和蔼血之功效。现代医学证明:三七含三七总皂甙,其皂甙有人参二醇、人参三醇、尚含*酮甙、淀粉、蛋白质等。具有抗休克、抗炎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可增强肾上腺皮脂功能,扩张冠状动脉,还能促进心肌颈塞区建立侧枝循环,改善微循环。并具有止血功能。因此三七广泛用于心脑血管药物、寇心病药物、脑栓塞药物、高血脂症药物、跌打损伤药物等药物的生产中。三棱,又名荆三棱。商品三棱除了荆三棱外,还有黑三棱。药材黑三梭为莎草科植物荆三棱的块茎。二者的植物名与药材名恰恰相反,中国药典年版所收载的三梭,是黑三棱科的三梭。河南郑州东郊祭城镇的庙张、磨李、王福李等十二个行*村;浙江东阳横店镇的孔宅、蔡卢等两、三个乡村;湖南岳阳附近。野生和家种均有,商品主要以家种为主四方藤,红四方藤、翼枝白粉藤。葡萄科白粉藤属植物四方藤以藤入药。全年可采,晒干。微酸、涩,平。主治祛风湿,舒经络。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胀痛,腰肌劳损,筋络拘急。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生于山谷林中。五味子、五灵脂、五加皮、五倍子,都是以五字开头。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功效。常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五灵脂,五灵脂是哺乳纲、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寒号鸟)、飞鼠或其它近缘动物的粪便。“灵脂”与“凝脂”二字谐音。李时珍释其名曰:“其粪名五灵脂者,谓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气也”。鼯鼠形似大蝙蝠。头宽,眼大而圆,背部毛呈灰*褐色,腹部毛色较浅,前后肢之间有皮膜相连其生活在长有松柏的峭壁石洞或石缝中。鼯鼠之所以叫做“寒号鸟”,乃其夏日羽毛丰盛,到了冬天羽毛掉光,尽夜鸣叫,故称为寒号鸟;人们说它夏天羽毛绚烂时就得意地唱“凤凰不如我”,到了冬天就叫“得过且过”。五灵脂性味甘温,无*,入肝经,具有疏通血脉,散瘀止痛的功效;是妇科药。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夏、秋二季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有祛风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的作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病,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等症。五倍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广西等地。具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之功效。常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自汗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皮肤湿烂。带有数字的中药材还有六月雪、七叶一枝花、八角、八月札、九香虫、十大功劳木、百合、百部、千斤拔、千里光、千里香、千年健、千张纸,万寿果等。(本网专用转载必究) 相关推荐 ?市场十日谈(三百六十三) ?三七专题 ?覆盆子高价还能走多远! ?哪些低价药材值得白癜风 治疗北京有哪些专科医院治疗白癜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zy/524.html
- 上一篇文章: 周仲瑛癌症是一种*60年临证总结录
- 下一篇文章: 于萍老师十大经典验方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