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肝扶正祛邪治疗原发性肝癌
中医对疾病发生之认识,都是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基本理论上加以发挥的。而扶正祛邪,也是立足于这一基本观点。所谓“扶正”,是扶助人体对“邪”的防御能力,使人体达到正常功能,即所谓培本。“正”得到扶助,使之达到正常功能就能防御病邪,因而“祛邪”之功一方面既可以从“扶正”间接地得到,而用药直接抗病制邪也是“祛邪”的另一方面措施。我们就逐句理解一下这12字方针对于肝脏恶性肿瘤的指导意义。 -不断扶正-『不断扶正』:指治疗自始至终以调整正气,培益本元,使病人提高抗病能力。纵观临床肿瘤患者,临床辨证皆为正气不足,无论初期抑或晚期,即便中有实证者亦是因虚而致实。故“不断扶正”原则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之中。主要包含下列几个方面: 健脾益气『健脾益气』:“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为营血生化之源,全身气血的充盈和虚弱,肌肉四肢的健旺,面色唇口的润泽和枯萎都和脾脏功能直接关联。 运用扶正的补养方法,首先要照顾“脾胃”。后天生化之源不能正常运化,那其他的补益都为徒劳。所以,脾胃为扶正之首位。而在临床上,肿瘤患者常常会出现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形容憔悴、食欲不振、胃纳不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舌淡、苔白腻、脉濡细等症状。 特别是在患者接受了各种西医治疗措施,如手术、化疗、放疗等之后,更易出现如上症状。这些症状,即为脾气虚衰的表现。对于这些病人,提前采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就会减少甚或消除以上症状的出现,而出现之后采用此法治疗,也能减轻病情的程度,改善生存质量。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人参、太子参、*参、*芪、茯苓、白术、扁豆、薏苡仁、大枣、炙甘草等,唯需注意以平补为主,不宜补益过甚过急,以免气余化火之虞。 温阳补肾『温阳补肾』:“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精化生肾气,包含肾阴和肾阳。为人体生长、成熟、防御、应激、平衡、代谢的关键。 从临床上观察,除部分患者素体肾弱阳虚之外,在疾病之后期,患者常常会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虚无力等症状,此即为肾阳虚衰的表现。 故临床此时可采用温阳补肾法治疗,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则有杜仲、菟丝子、鹿角霜、仙茅、仙灵脾、肉苁蓉等。 养阴生津『养阴生津』:温病大家吴瑭提出:“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同样适用于癌症患者。 癌症患者,或者素体阴虚,或者癌*化火,损伤阴津,或者放疗后火*灼伤阴津,或者化疗后脾胃受损而气血生化不足,临床上常常可见形体瘦削、口咽干燥、头晕目眩、腰酸、耳鸣、五心烦热、盗汗、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等明显阴虚症状,此时需选用养阴生津之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则有生地、天冬、麦冬、玄参、枸杞子、女贞子、首乌、*精、百合、玉竹、龟版、鳖甲等。胡萍萍[1]报道,生津润燥类中药能改善放疗后口干症状,使Ⅱ、Ⅲ级口干症的发生率下降,对唾液腺分泌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适时祛邪-『适时祛邪』即适时地应用中药中具有抗癌、散结作用的药物。所谓适时,即指患者正气尚充盛,可以承受一定的攻伐药物的使用。 “祛邪”,不单单是具有攻伐作用的中药,西医的部分治疗也属于这个范畴,如手术、化疗、放疗等。 中医常用抗癌药(祛邪为主)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重楼、八月札、鳖甲、预知子、藤梨根、石见穿、蒲公英、白英、三棱等。 清热解*类中药除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外,还能控制和清除肿瘤周围的炎症和感染,在恶性肿瘤某一阶段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发展的作用。 -随证治之-『随证治之』即指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由于症状的轻重,病程的长短,以及年龄、性别的各异,饮食、环境的不同,出现的证情多种多样,不尽相同,须随证加减药物,如出血、疼痛、口干、便秘、化疗后的胃纳差或呕吐等,就要针对症状而用药。 一般随证常用清、解、和、补以及消导、开胃、调达和营、利水渗湿等较为温和的治法,须临床医师详细辨证施治,临证加减。 总之,肿瘤治疗过程中,我们应当尽力注意做到“祛邪不伤正,扶正助祛邪”。至于扶正与祛邪何者为主,二者是有机联系的,但也不能截然分割。机体情况差异很大,邪正力量对比亦各不相同,不能笼统说以何为主。大体早中期,体力未衰,气血未损,可偏重攻邪;若晚期,气血衰败,应以扶正为主,但也不能忽视攻邪。像肿瘤这样一种比较复杂而病程迂回曲折的病证,要摸索出一个精确平稳而又有效率的无疵的治疗方法,确实需要临床医生细致体味和探索。点击查看原文,有惊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nzhiliana.com/bzljg/10308.html
- 上一篇文章: 实习生总结无数的人们,悲欢仍不相通,可的
- 下一篇文章: 三位国医大师的治疗肠癌方